【注:本文系CDR研究中国资助者应该了解的政策参与的第二节。特别感谢银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伯驹与万科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刘源博士在过程中的内容贡献与经验分享。】
本篇将为大家介绍设计和实施政策倡导的核心步骤。并不是呈现一个可以照搬的工具,而是理解倡导工作过程中的要点和原则。
总的来说,政策倡导的设计核心要把握住以下几步:定议题、定理念、定目标、定策略、找时机。
1、选定议题,进行议题分析
议题分析包括若干层面,与政策倡导直接相关的包括政策分析与相关方分析(关于议题分析,可参考推荐阅读[1] CDR2017年出品的《如何做领域扫描》)
(1)政策分析:与议题相关的政策有哪些,这些政策对目标问题的影响是什么,政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干预空间,这些干预的可行性等等。更具体的政策分析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详细展开。
(2)相关方分析:包括识别与了解目标问题和倡导过程中的重要相关方、各个相关方如何影响目标问题、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力关系(权力分析可以从我们在第一讲中提到的显性权力、隐性权力、被压制的权力几个维度入手)。相关方分析可以帮我们识别倡导中要影响谁、联合谁。需要注意的是,在相关方分析中,要把目标受益群体和行动者自身(公益组织及其资助方)也考虑进来。
2、确定倡导的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体现行动者在议题上的价值观,是做倡导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树立明确的倡导理念,有两个好处:一,为团队工作方向提供指引,避免在复杂多变的政策环境中迷失工作方向;二,对外传递明确而有力的倡导信息,吸引志同道合的合作者。
例如,新公民计划是长期关注流动儿童领域的公益组织,其倡导的核心理念是“所有儿童都应该在居住地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明确的表述了组织在议题上的态度和行动方向。
3、设定倡导目标
在制定倡导目标时,一个常见的认知误区是“倡导目标就是要改变政策”。现实环境下,社会部门对政策的影响力是很微弱的,且影响政策的因素对于公益组织往往也都是不可控的。如果仅以政策变化为目标,不仅会让我们充满挫败感,同时还会让我们忽略政策倡导过程中的价值。在上一篇中,我们将政策倡导拆解为政策推动和倡导过程,这里也鼓励大家从这两个层面来制定目标。
(1)政策推动目标:即期待对政策产生什么样的具体影响。政策影响目标是倡导工作的长期目标,是一个工作的大方向。
政策影响目标应当具备以下特点:
- 公共性:即倡导目标应当符合公共利益。
- 前瞻性:推动政策,占领先机很重要。要以一个领先的视角来定目标,而不是仅仅是跟着眼前的政策方向顺势而为。
- 合理性:目标要现实、合理,有实现的可能性。涉及在什么层面推动政策(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多大程度的推动等。
(2)倡导过程目标:
倡导过程是我们传递理念、为所代表的弱势群体发声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理念传播、公众教育、平衡权力关系和赋权弱势群体、促进相关方共识、行动经验总结、推动行业对政策的理解等等。
沿用我们第一讲的“系统”视角,倡导过程本身就是在影响社会变革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包括行为实践、社会观念、权力关系等)。它与政策推动同样重要。考虑到政策推动的高度不确定性,倡导过程往往更能够体现我们做政策倡导的社会价值,却经常被忽略。
重视倡导过程,就要制定过程目标和指标。清晰的倡导过程目标有助于我们把倡导与日常工作对应起来,可以帮我们巩固和积累工作价值,也能让团队体会到工作的价值感。
案例:在乐施会针对WTO对中国农牧业影响的倡导中,乐施会制定了三层目标:政策过程目标、政策影响目标、公民社会目标。具体案例内容可参考本篇之后的案例阅读。
4.制定倡导策略
制定倡导策略的核心是回答两个问题:我们要影响谁?如何影响?
(1)常见的倡导对象:可借助相关方分析来决策。目标人群可以分为几类:
- 关键决策者:影响倡导目标的直接决策者。例如,议题相关政府部门,立法部门。
- 中间影响者:能够影响关键决策者的中间人。例如,媒体,智库,人大代表,商业群体等。
- 公众:包括弱势群体(受益对象),普通公众,其它公益组织。
(2)常见的倡导策略:
- 策略1 研究:研究是倡导的有利武器,倡导要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上。研究内容可以包括问题分析、案例调研、政策影响评估、政策建议等。
研究的关键,是要能为倡导所用。因此在规划研究课题时,就要想好研究的目的,研究倡导的对象,并有针对性的设计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发布传播的形式和渠道。
案例:中国控烟倡导案例中,我们提到控烟历程中的重磅研究报告《控烟与中国未来——中外专家烟草使用与烟草控制联合评估报告》。作为控烟政策倡导的主要“弹药”,该报告跳出了传统公共卫生领域,由公共卫生专家与经济学家共同牵头,联合60余位专家参与,不仅直指控烟面临的根源利益冲突,还从发展的角度给出政策建议,以此来影响政策制定者。该报告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并通过媒体报道形成较大的公共舆论影响力。成为跨领域、跨学科的倡导范例。
- 策略2 行动经验的梳理总结和对外分享:行动者对倡导经验进行记录、梳理和分享,促进同行机构对政策的理解。
- 策略3 公众教育与动员:政策倡导本身就是多元主体博弈的重要过程,需要更多公众的声音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公益组织应当成为连接起民意和政策制定者的关键性“桥梁”。让公众看到这个事情的价值,并有机会、有能力、有渠道可以持续参与进来,是公益组织需要努力的方向。
案例:公众参与始终是自然之友政策倡导的重要原则之一。这次新冠疫情期间,自然之友联合其它9家组织进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法倡导,其中通过微访谈、公众调研问卷等形式推动公众参与,收效显著。具体案例内容可参考案例新冠疫情中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倡导。
- 策略4 为弱势群体赋权发声:
案例:在乐施会针对WTO对中国农牧业影响的倡导中,乐施会积极推荐合作伙伴(社会组织)甚至倡导背后的弱势群体代表棉花农户在专业论坛上发言,助其发声。
- 策略5 组织/参与专业交流:
案例:罕见病发展中心在罕见病领域的行动以政策倡导为核心,行业研究与举办行业会议是重要的倡导策略。不仅发布多份重磅报告,提升了行业研究水平,更连续8年举办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参与者覆盖患者家庭、媒体、药企、医生政府部门等罕见病领域核心相关方,在行业发声、专业研讨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 策略6 推动合作网络联合发声倡导:
案例:“融合中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网络在政策倡导工作中,坚持社群赋能、多方动员、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联动三个核心策略。整个过程中,网络伙伴直接参与调研和提案推动工作,与网络秘书处一起联合发声。
- 策略7 以实践试点或者试点的复制推广作为示范案例:
案例:“联爱工程”先后以广东河源和青海省为试点,推动重大疾病综合控制机制。
- 策略8 直接或者通过合作方向政策制定者建言:直接参与立法/修法/司法过程中的公开意见征集、政府公开和信息公开、听证会、座谈会等渠道;或者通过各级人大代表递送提案。
- 策略9 法律手段:指通过信息公开申请、提起行政复议、发起公益诉讼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等法律实践进行立法推动及执法监督。
案例:芜湖生态中心通过推进全国垃圾焚烧厂大气污染物信息的公开,尤其是推进所有垃圾焚烧厂实时在线监控信息的公开,推进焚烧厂严格按期执行新排放标准,加强政府监管和执法力度,控制垃圾焚烧厂污染。可参考案例自然之友法律与政策倡导的理论与实践
现实的倡导中,大多行动者往往使用多种策略的“组合拳”。每个策略所需的能力和资源门槛均不相同,我们要结合机构自身优势和议题环境选择合适的策略或策略组合。
5、规划/等待时机
复杂的系统让社会变革带有“偶然性”,这种“偶然性”要求我们长期、战略的投入到社会变革中,并且建立快速反馈机制,识别关键突发事件带来的“机会窗口”并作出反应。长期投入、摸索规律、抓住时机——政策倡导工作也要有同样的心态。
政策改变需要社会发展和时间积累等客观条件,要求行动者对目标议题有持续的关注,包括长期研究、呼吁等。期间,既要持续、规律的学习和跟进政策,又要保持对环境的敏感,识别机会窗口并积极行动。
(1)定期关注和跟进政策动态,掌握政策趋势,提前做好倡导规划。
以下为大家列举了学习政策趋势的方法以及可规律跟踪的倡导时机:
如何了解政策趋势(举例):
- 了解统领性政策,例如:全国、地方、议题相关主管部门(如生态环境部、教育部)颁布的五年发展规划;议题领域相关的中央文件(如三农领域要关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专家学者的政策解读;
- 跟进政策法律配套的法律法规文件;
- 通过非公开渠道获取信息,例如:专家、智库资源的内部消息(如智库承接的立法任务)。
关注哪些倡导时机(举例):
- 立法计划:全国和地方人大、国务院、议题相关主管部门(如生态环境部、教育部)颁布五年立法计划、本年度立法计划;
- 利用全国和各地方两会递交提案;
- 关注特定法律法规颁布、修订等各个环节的公示期。
(2)关注影响目标问题的外部环境,建立快速反馈机制,识别机会窗口。
除了通过规定动作来规划政策学习和倡导工作,突发事件往往能带来重要的机会窗口。突发事件可以是公共事件,也可以是引起广泛公共舆论的个别事件。
再次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自然之友等多家机构倡导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为例。自然之友对这部法律的跟进关注已持续多年。2020年1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发布公告禁止野生动物交易,27日自然之友联系多家单位呼吁紧急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采取更严格的法律措施管制野生动物贸易和食用行为。这次政策倡导行动正是借新冠肺炎这次公共事件来推进的。 具体案例内容可参考本篇之后的案例阅读。
返回“中国资助者应该了解的政策参与”主页面 >>
返回上一篇”当我们说政策倡导时,我们在说什么“>>
阅读下一篇“资助者如何更好的支持政策倡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