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 the_title(); ?>

资助者如何更好的支持政策倡导

【注:本文系CDR研究中国资助者应该了解的政策参与的第三节。特别感谢银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伯驹与万科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刘源博士在过程中的内容贡献与经验分享。】

做政策倡导资助,资助者第一要有意识,第二要有能力。首先要认识到社会组织参与政策倡导的重要价值,并理解政策倡导的丰富内涵。同时,我们鼓励资助者通过学习和积累掌握一定的政策能力,并能够推动一线伙伴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

1、开始资助政策倡导之前,资助者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 懂议题:理解所在议题领域的问题现状、重要相关方、发展趋势等。
  • 懂政策:了解目标问题相关的主要政策及政策趋势,了解政策分析的方法。
  • 懂倡导:理解政策倡导的多层次,重视倡导过程,理解倡导在实现项目长期目标中的作用,并认识到一线伙伴在政策倡导中的重要价值。

基金会管理层要意识到,资助团队应该具备政策视角并且坚持政策学习。学习可以通过外部力量支持,但政策能力最终需要成为团队的内化能力

2、资助者如何支持政策倡导

按照不同的资助目标,我们将政策倡导资助粗略分为两类:一,旨在提升公益行业整体倡导能力的资助;二,围绕某个具体议题领域或具体问题政策影响的资助。

第一类,旨在提升公益行业整体倡导能力的资助这一类资助,适用性较为广泛。可以针对某特定议题领域,也可以不限领域;既可以针对倡导型组织,也可以针对非倡导组织。

资助重点要根据资助对象的情况而定。例如:对于特定议题领域,由于资助对象要解决的社会问题、面临的政策环境、常见的倡导手法有共通之处,资助可以更有针对性。再如,不同类型的组织对倡导能力的要求不一样。对于大多数社会组织,组织内具备基础的政策视角和政策能力、能够把日常工作与政策一一对应,可能就足够了;而对于倡导型组织,则需要更有针对性的能力甚至人力成本支持。

第二类,围绕某个具体议题领域或具体问题政策影响的资助。这一类,通常面向议题领域内较为成熟的倡导型组织。也要求资助方在议题上有较深的钻研和丰富经验。

针对不同资助目标,可以有不同侧重的资助策略。

策略一:资助公益行业基础政策能力提升

(1)资助内容举例:

    • 支持伙伴提升政策学习和分析能力;
    • 支持伙伴记录和书写行动经验,并将一线行动与政策关联起来;
    • 支持伙伴通过传播与同行交流输出自己的行动经验。

(2)资助特点:

    • 资助门槛低:对资金量、资助方的议题专业程度和倡导能力的起步要求相对较低
    • 在行业整体倡导能力较弱的环境下尤其适用且有较大需求

策略二:资助专业倡导组织提升政策倡导能力

(1)资助内容举例:

    • 支持政策研究和倡导专职岗位
    • 支持组织整体倡导能力提升
    • 支持政策倡导人才形成同辈学习网络
    • 支持有政策倡导经验的机构书写、总结、输出、交流倡导行动和经验

(2)资助特点:

    • 对资助对象的政策倡导能力和经验要求均高于策略一
    • 对资助方在政策倡导方面的理解程度要求高于策略一

策略三:支持某项具体的政策推动

(1)资助内容举例:

    • 支持明确政策推动目标和倡导过程目标的项目行动
    • 支持倡导行动期间的能力建设、人力成本、组织发展等

(2)资助特点:

    • 政策推动需要时间积累且不确定性高,需要长期、大额的投入
    • 不能一味追求政策推动的目标,需要更多关注倡导过程及过程目标的实现
    • 要求资助者对议题领域的政策环境有较深入了解,并能够提供必要的专业能力和资源支持

策略四:支持倡导型组织的组织发展

(1)资助内容举例:

    • 支持倡导型组织的人力成本、组织发展等非限定资助

(2)资助特点:

    • 容易被忽略,行业需求较大
    • 组织发展往往需要较大额度、长期、耐心支持
    • 资助效果不易衡量,很难验证和衡量单笔资助的成效
    • 可与策略一、二、三相结合


3、可以从哪些维度来衡量政策倡导的资助效果

政策倡导资助的评估,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是评估政策倡导工作的成效,根据资助对象的政策倡导目标和指标来评估;二,是评估资助过程的影响。第一点可以参考上一篇制定倡导目标的部分,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第二点。

评价资助过程的影响,可以关注资助对象、公益行业/议题领域和资助者自身三个层面的变化。这里针对每个层面分别列举一些常见的评估指标:

1)评价资助对象的变化

  • 团队情况:是否有专业、专职的人,进行政策研究和倡导;专职团队的规模如何;
  • 基础政策能力:项目团队或政策团队能否把本地的实际情况与宏观政策一一对应联系、能否进行政策文本分析、能否撰写简单的政策报告;
  • 倡导资源:是否有关系较为稳定且价值观一致的倡导渠道,例如议题倡导的社群、媒体关系、学者专家、人大代表等;

2)评价公益行业/议题领域的变化

  • 有更多的研究者进入该议题的政策研究;有更多可用于政策倡导或公众传播的行业数据、研究报告等知识产出;
  • 有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社会组织有意愿和专业能力推动政策;
  • 领域内的社会组织就政策参与和倡导有更多经验交流的机会(如专业研讨、行业论坛等),促进资源共享、倡导合作等;
  • 有更多的倡导资助者出现;

3)评价资助者自身的变化

  • 资助团队的政策能力提升,把政策分析和学习作为规定动作日常跟进,并且能把自己与伙伴的工作和宏观政策一一对应链接;
  • 能在日常工作中引导伙伴更多的从政策视角看待工作,并把一线工作和政策联系起来;
  • 基金会把政策倡导纳入机构战略和资助变革理论,有更专项、长期的资金投入;等等。

 4、资助政策倡导,资助者还应该有哪些认识?

  • 资助者应具备公益行业支持视角,认可社会组织、尤其是一线草根组织推动政策工作的价值和潜力
  • 技术可以外部输入,但组织的能力成长需要内部生发和积累,提升组织倡导能力关键在于人才的积累与能力发展。资助者要格外关注人和组织的成长,除了关注政策倡导的“领头羊”机构,也要注重提升行业推动政策的整体水平,为公益行业政策专业力量的储备打好基础。
  • 资助政策倡导,尤其是旨在推动特定议题政策的倡导资助,需要资助团队建立全局视角,基于对社会问题全面深入的分析,有战略、有意识、有耐心的长期投入,要将倡导纳入到机构战略和行动策略中持续展开;同时合理制定资助目标。
  • 政策倡导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资助团队建立和维护持续学习、善于总结反思的团队文化,并能适时调整工作方式和团队心态。

 

返回“中国资助者应该了解的政策参与”主页面 >>
返回上一篇“政策倡导的设计和实施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