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R曾做过4家基金会的MEL案例(点击即可跳转):
这些基金会都有10年以上的监测评估经验,出版过监测评估指南,甚至评估过自身的评估工作。他们有很多务实的经验,这里提炼十条,供大家参考。
对MEL的认识
1、对监测评估的作用持合理期待
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经常抱怨监测评估,比如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数据,难以找到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评估结论对具体工作指导不够直接等等。
这些抱怨在国际领先基金会中同样存在。但是,如果让基金会工作人员评价,他们还是认为MEL整体运行良好,对基金会有正向作用,比如有利于阶段性总结项目经验,梳理和调整项目方案,也有利于提高基金会的透明度和社会影响力。
抱怨往往是因为期望过高。我们应该把MEL看作机构众多管理机制中的一员,它的作用不应被过度放大,也不应被过度贬低。只有预期合理,才能长期坚持做。
2、监测评估的首要目的是学习
基金会做监测评估,可能有多种目的,比如向理事会汇报工作成绩,为了更好地筹款等等。然而这四家领先的基金会,都不约而同的把“学习”当作监测评估的首要目的。
只有把学习定为目的,而不是其它那么直接功利的目的,我们才可能较为客观地收集真实的数据,既肯定成绩,也面对失败。上下级之间,不是考核和检查关系,而是共学、共创关系。对第三方评估的要求,既不是找问题,也不是做证明题。
试想一下,有多少自上而下的检查,就有多少自下而上的应对,有多少监督式评估让人厌烦,这样是不是更能理解为什么把学习放在首位了。
3、先有成效导向的战略设计,再有监测评估
监测评估是追求成效的一种工作内容。如果要追求成效,应该从最前端,也就是战略/项目设计的时候就做到成效导向。
比如休利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都要求基金会自己和资助伙伴应用“变革理论”的方法来制定项目策略。
如果战略/项目最初设计时就不是成效导向的,后期开展监测评估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
4、不存在最好的评估方法
很多基金会纠结于评估方法。是影响评估还是成效监测?是定量还是定性?是快速反馈还是系统研究?
然而这四家基金会认识到,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应用场景,都有其优缺点,他们放弃了对评估方法的纠结。
他们更加重视界定评估目的,然后在可以承受的预算和时间范围内,尽量使用严谨的、多种方法来达成评估目的。
MEL机制建设
5、制定MEL的原则
这四家基金会都在监测评估指南的首要位置,写明了自己的MEL原则 ,比如:
这些原则之所以被严肃提出来,而且以正式文本发布出来,主要是为了应对实际评估工作中的两难选择。比如帕卡德的基金会就反思:监测评估是为了更好地开展项目,还是为了给管理层一个报告?监测评估是为了考核员工的工作表现,还是更加重视员工与组织成长?
明确原则就可以给这些两难选择指明方向,尤其是那些不受重视、容易被忽略的方向。
6、形成评估惯例,拨付稳定的预算
这四家基金会都把监测评估作为机构管理机制的一部分,都约定重大项目以及项目的关键时间点要做评估,并拨付稳定的预算。
北美具有一定规模的基金会,2019年评估预算的中位数为52万美元,占年度资助额中位数的1.7%。总的来说,基金会每年设置2%的预算用来评估,是可以接受的。总预算低于1000万的基金会,比例甚至可以提高一些。
7、培养项目团队的评估意识和能力
基金会项目团队的评估意识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MEL工作的质量。这四家基金会非常重视对团队监测评估能力的培养。
休利特基金会在最初建立评估体系的时候,员工们不理解为什么要做评估,配合度低。为此,基金会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
团队的成效导向意识和工作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虽然基金会不一定有条件设置内部的监测评估团队,但仍然可以借助外部专业力量为团队提供支持。
8、善用现有的报告体系
基金会内部一般都有一定的报告体系,比如基金会资助计划策略文件、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年度计划报告、合作伙伴提交的项目计划书、项目结项报告,等等。
这些报告里都有一些与监测评估有关的内容。比如资助计划策略文件、项目计划书,都要求设计监测评估指标与方式;年度工作总结报告、项目结项报告,都要进行工作回顾和总结。
这些报告中涉及到目标制定、成效总结、反思改进方面的内容,经常质量不高。基金会在善用现有的报告体系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9、借助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力量
监测评估是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工作,基金会可以借助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力量。
就像我们前面课程所讲,基金会不应将监测评估全部托付给第三方,基金会内部人员在评估的设计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明确评估目的、确定评估问题、评估范围和对象等等。
基金会不应太过依赖第三方,但也不建议完全自主,不用第三方。当组织自身能力不足的时候,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可以节省大量成长时间。
10、团队内外多层次的交流
学习需要很多交流,基金会可以组织多种交流活动,包括秘书处与理事会一起召开关于机构战略的讨论会,工作团队跨项目组的总结与交流会,举办伙伴年度交流会,与其它基金会同行举行论坛和交流会,在这些会议上可以总结工作成效、讨论改进策略。
当然,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并非易事,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但对于一些人员建制较为齐整的基金会,不妨将监测评估纳入到日常工作,从一些基础的监测评估做起,逐步提升监测评估工作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