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将资助机构比作社会领域的投资者,然而资助者对资助对象(尤其是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特点、组织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资金需求、以及不同业务类型的组织的收支结构等,远不及私营部门的投资者对其投资对象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也经常有人会问资助者除了资金之外还能给资助对象什么,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忘了,资助机构首先是通过资金来发挥作用,因此资助者应该也必须对资助对象在财务方面的特点,以及投入的资金会对其产生怎样的作用加以了解。
为此,我们特地选择了一组与非营利组织财务特点相关的文章进行编译,形成了“资助NPO必知的财务知识”系列,以帮助大家“入门”。如果您仔细阅读完所有内容,可能会产生“挺深奥”、“没有实操性、跟目前的实际工作关系不大”的感觉,那么为什么还说是“入门”呢? 那是因为据我们的观察,行业目前对这方面问题还处于“理念启蒙”阶段,因此我们更多是希望借用国际同行的研究帮助大家首先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至于中国的资助机构可以怎么做,我们也期待未来能与各位一同探索尝试。
第一节,理解间接成本(点击浏览正文),我们先从与所有资助者都相关的“间接成本”开始。大家对于“10%管理费”的概念都比较熟悉,那么,您所在机构对于被资助伙伴的间接成本报销采用的是什么样的规则呢?为什么会出现限制非营利组织的间接成本比例的规定呢?这样的限制对于非营利组织会产生哪些长期的负面影响呢?需要注意的是,国际上对于间接成本比例的算法与我们所说的管理费不完全一致,我们不必过多纠结于具体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所描述的情况在中国也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节的内容几乎跟所有的资助者都相关,我们建议您仔细阅读。
第二节,理解投资与购买(点击浏览正文),我们会探讨“投资与购买”之间的差别。对于以机构资助、公益创投为策略的资助方,我们建议您仔细阅读;对于“消费者型的资助方”,您可以简单了解,这会帮助您提出更为合理的资助要求。在此我们特别要说明“消费者型的资助方”与“投资型的资助方”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两者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不同,只有了解作用是什么,才能更好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第三节,理解事业模式(点击浏览正文),我们将从“事业模式”的角度来认识被资助伙伴,而不是以往惯用的领域分类(儿童、艺术、扶贫等)或项目角度。这一节的内容对于绝大多数资助者来说,可能都比较陌生,大家仅做了解即可。尽管大多数资助方都是以项目资助为主,但是超越项目看被资助伙伴,并且意识到某个项目资助会对被资助伙伴在组织运营方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对自身提出的更高要求。此外,这一节的最后总结了“有效的资助方必知的十件事”,对上述三节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