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资助基本功》主目录>>

 

关于伙伴关系,项目官员们经常问起的一些问题,我在这里做一些补充回应。

第一,不是资助关系,而是伙伴关系

基金会与伙伴的关系,不应理解为“我们有钱,我们要资助谁”。这种理解,眼界窄化了。

实际上的关系,比这要宽一些。

一方面,基金会工作团队受出资人委托开展公益活动,公益活动的范围、性质和管理方式,受出资人发心偏好、风险态度的影响。

很多合作伙伴不直接和出资人接触,对出资人这一环感受不深。

另一方面,出资人、基金会有想帮助的人,想解决的问题,想实现的目标。绝大多数时候,仅靠自身之力无法实现。与此同时,有其他机构有类似的目标,他们可能比我们更加适合做某些事,于是双方或多方合作,出钱出力,共同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

很多基金会工作人员较少接触服务对象,对服务对象这一环感受不深。

如此思考有什么不同?关系就不再是“我们有钱,我们要资助谁”,而是“我们可以和谁,如何合作,能够协助服务对象更好地解决问题“。

双方经常讨论的焦点,就不再仅是“资助流程”、“资助态度”、“如何处理关系”的问题,而是我们双方如何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互动焦点不同了,也就超越了“资助关系”,开始构建“伙伴关系”。

第二,不仅你想做,他也想做

基金会经常会发现,有时合同签订之后,合作伙伴就不那么积极了,经常是进度慢、质量差,需要督促。

事情往前导,很可能的一个原因是,这件事情是基金会想做的,合作伙伴并不那么想做。

基金会可能会想,合同已经签订了,对方应该有契约精神,怎么可以表现得那么不职业呢?这个批评有道理。但现实当中,确实有不少NGO,由于筹款的压力,或者自身战略不清晰,会申请或者接受一些自己并不那么想做的项目。

这种问题,其实不难理解。父母给孩子布置学习任务,领导给员工布置工作任务,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当然,这并不是说,基金会不能自己提创意,只能被动地等别人上门。而是,基金会自己出了主意,也一定要判断对方是否买账,是否心底认同,他也真想做。有的时候,我们觉得为了对方好,为了支持对方的发展,给对方出主意,又出钱,但对方没有做好准备,可能接受了,但有些勉强。

对方是发起内心地想做,还是一时接受了愿意做,动力差异非常大。资助官员对此要有所察觉。

如何察觉呢?有两个环节,请大家注意:

1.理解对方整个机构的战略,理解单个项目在机构战略中的位置。如果是非重点项目,如果是创新的超出现有能力的项目,风险就会高,就需要特别关注。如果对方机构整体都战略不清,说明对方没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变动的风险也会非常大。

2.要和机构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都聊过,不要简单地认为他们是共同体,机构团队内部也可能存在张力,如果有一方意愿不强,后面都可能出麻烦,需要有所关注。

第三,能不能提建议、提挑战?

一些朋友误解注重伙伴关系就是哥俩好,不要给对方压力。其实,如果只是这么做,也很难获得伙伴的好评。

能不能提挑战?当然是可以的。

但是,在挑战之前,做到以下几点,效果会更好:

1.先了解对方,包括对方机构的目标、战略、处境,通过问问题、聊天的方式,先听对方讲。

2.为了事情好,为了伙伴好。提建议,不是一方对另一方提要求,而是本着有利于工作进展、机构发展的角度,我们如何做得更好一点。

3.不仅挑战对方,也挑战自己。如果遇到问题,不要只从对方找原因,也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建议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和倾听,有利于建议被接受。

有的项目官员担心自己对议题领域不太懂,对实地情况不了解,担心提建议的质量。这种时候,也不用太大压力,资助官员不是一定要提出高明的见解,一定要给对方指导建议。我们就算不了解,但保持好奇心,虚心地问事实性问题,多了解实情,如果自己有困惑的地方,也虚心向对方请教。一般情况下,没有人会感到冒犯。我们问的问题,说不定对对方有启发呢?

第四,基金会内部管理有限制,项目官员还有空间吗?

如果基金会战略清晰、信任伙伴,对项目官员也给予信任和空间,当然条件最好。但每家基金会的状况不一样,企业基金会与家族基金会不同,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不同,在项目报告与监管、品牌传播,都有所不同。这里没有好坏之别,而是不同机构的性质决定的。

在基金会内部管理要求比较繁琐的情况下,还能营造出较好的伙伴关系吗?

答案当然是能。

我们推荐的两篇文章,美国有效慈善中心(CEP)出品的《如何与合作好伙伴建立良好关系》,以及社区伙伴(PCD)综合能力建设项目统筹薛启婵2019年4月在CDR活动上的分享《如何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都相信项目官员的能动性。我们也见过很多项目官员在基金会和伙伴之间,起到非常好的缓和作用。

对于不能改变的事项,事先说清楚,让对方做好准备。

另外,项目官员同样可以利用工作以及闲暇时间,去了解议题,了解伙伴,提升自己帮助伙伴的能力。我们看到不少企业基金会、公募基金会,做的一点也不比非公募基金会差。

我很喜欢这种积极的态度,相信每个人在现有的空间内都能有所作为,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也能拓展一下空间。

返回《资助基本功》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