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 the_title(); ?>

【成员专享】家族慈善体系的规划和运作——以和的慈善体系为例

【成员专享】战略参访简报所有内容仅限CDR成员浏览、学习,谢绝任何形式的公开转载、发布、传播。如您对参访机构的具体案例做法感兴趣,欢迎联系CDR同事交流。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慈善公益活动起源于个人的良善愿望和动机,但当它发展成为一项家族事业时,在整体规划和设计上要复杂许多。短期看,可能有捐赠资金的投入和管理、慈善活动的形式工具选择、慈善方向确立等;长期看,可能还包括家族成员参与、家族慈善事业的代际传承、家族价值观和文化的传承等。中国超高净值人群数量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及家族企业参与慈善公益领域,到某一个阶段,也需要思考同样问题。

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和的基金会)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探索构建可持续的公益慈善体系。至2017年,正式发布和的慈善捐赠体系,采用“慈善信托 + 基金会”双轨模式,管理和使用慈善资金,以和的基金会作为家族慈善管理和运营平台,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和项目模式开展慈善事业。至今,和的慈善体系已成为一个具有百亿资产规模的公益生态系统。

2022年5月25日,和的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司徒颖、秘书长汪跃云、高级项目经理刘冲等为CDR参访伙伴介绍和的基金会的实践及思考。活动后,根据现场分享及互动内容,CDR整理成战略参访简报,分享给成员伙伴,以助力彼此共同探索。本文包含以下内容:

一、参访案例介绍

  1. 家族慈善发展历程和理念
  2. 和的基金会基概况及战略历程

二、主题分享与研讨

  1. 和的慈善捐赠体系经历了怎样的思考和规划过程?
  2. 为什么会设计并使用“慈善信托 + 基金会”双轨模式来管理和使用慈善资金?
  3. 如何管理并协调和的慈善体系中的不同组织、不同项目发挥协同效应?

一、参访案例介绍

1.家族慈善发展历程和理念

早在2008年,捐赠人家族就已经在思考如何开展并推动家族慈善事业。从家族慈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2017年是个分水岭,似乎一下子涌现出很多机构、很多项目。它们并不是突然间凭空出现的,而是在持续实践及项目推进中,最初的想法不断变化,经过自然而然地发生,在最后呈现出来这样的结果。

一个家族如何看待和理解慈善,并为此做出怎样的付出和努力,构成了家族慈善事业的重要基础。捐赠人家族的理念是:低调、务实、感恩、回馈社会。它成为和的基金会最为基本的工作要求。比如低调,无论是基金会、个人还是项目,在外部很少看得到有浓墨重彩的报道,这也是基于捐赠人家族提出的要求而实行的。

2.和的基金会概况及战略历程

和的基金会由美的集团创始人家族于2013年12月发起成立,运作资金来源于家族慈善捐赠,定位为资助型、支持性的慈善组织。它致力于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框架,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等一套阐述性文件,用以指导基金会执行团队的工作。

在治理结构上,作为一个家族基金会,和的基金会的理事会里有3名家族成员。

目前,和的基金会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战略周期,第一个战略周期是从2013年到2017年,第二个战略周期是从2017年到2022年。

第一个战略周期,主要关注基金会本身项目的落地及推进。这个阶段的战略被称为“一二三”项目战略,即以一个社区:顺德,作为核心工作区域,实施本土公益支持计划及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落地两个重大捐赠项目,分别是善耆家园项目和岭南和园项目,以及探索养老、教育和社会创新三个领域的项目资助。

这个阶段的战略,有一点事后总结的味道。头两年,怎么把做的所有事情统筹在一个框架里面,基金会内部团队也并不是那么地清楚,大约到了2015年的时候,积累了一些实践后,思路才完全成熟,战略的感觉冒出来。因此,基金会内部团队在执行过程中要有定力和耐心,做好眼前的事情,把结果做出来了以后,就知道整体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之后,到2017年,发布和的慈善捐赠体系。可能外界关注到的,是一笔大额捐赠和突然间冒出来的很多机构,但对于和的基金会而言,工作着力点发生了变化,不只是落在基金会本身,而是要去考虑如何构建和运作一个系统。因此,第二个战略周期,基金会提出了四个战略目标,围绕家族慈善体系建设、慈善项目实施、专业的治理管理架构配置等重要事项,开展工作。 

和的捐赠慈善体系覆盖了很多领域,因此,虽然和的基金会关注的领域主要是养老健康、文化艺术等,但实际上基金会内部团队工作涉及到的领域远远不止于此,还包含了社区发展、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等。

第三个战略周期已经有初步方向,在2022年之后,重点投入在养老健康、文化艺术、社区发展三个模块上。另外,还会把行业支持的内容嵌入各个板块内。

迄今为止,和的基金会的战略规划都是由内部团队自己做出来的。这个过程,涉及到很多的学习、思考和分析。

一方面,基金会内部团队会了解、学习和使用不同的战略工具,包括了解对标基金会的案例,尤其是了解其他家族基金会如何规划自己的慈善路径、运用哪些工具,从中获得启发;也会学习和使用不同的战略规划工具,如德鲁克经典五问、SWOT矩阵等,协助进行思考和分析。

另一方面,基金会内部团队也会回到客观现实中进行观察和探询,比如:捐赠人的喜好是什么?捐赠人在所关心议题上的偏好是什么?以社区为例,社区的环境是什么样的?锚定范围之后,再在这个框里面做选择,思考可以怎样更为深入地开展工作。

基于以上的学习、思考和分析,基金会内部团队最终形成汇报材料,提交给捐赠人和理事会参考。

值得分享的一个经验,当机构还在磨摸索但尚未形成明确方向时,关于做什么、不做什么,执行团队很容易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执行团队一定要尽可能的做探索,在一个相对宽泛但明确的边界里,尝试各种可能的方向和路径,这样无论捐赠人最终选择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都能形成一条可以走得通的路径

二、主题分享与研讨

1.和的慈善捐赠体系经历了怎样的思考和规划过程?

有句话叫做“风起于清平之末”,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一定有一个过程。一笔60亿元的大额捐赠,绝不可能是捐赠人心血来潮的决定,他其实一直在思考,从提出想法到形成决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善耆家园项目和岭南和园建设开始,基金会内部团队做了许多案例学习和实践探索。随着项目推进,时机、方案也不断成熟,在提供了很多个方案之后,最终在2017年,形成一个总计60亿元的捐赠计划,包含1亿股的美的集团股权(每1股美的集团股份股份估算为42元),以及24亿元现金。

24亿现金,投入不同的捐赠项目,它怎么来的、规划又是怎样的呢?

以5亿元投入顺德社区的捐赠为例最初的想法是捐一笔钱,用于支持整个顺德地区的发展。那接着就要思考:捐给谁、选择什么工具,如何采用永续的方式,使各个具有不同特点的区域都得到支持。受益于《慈善法》发布并鼓励慈善信托,我们最终选择了“慈善信托+基金会”的模式,设立顺德社区慈善信托,管理4.92亿元捐赠,持续为顺德地区发展提供公益资金,并捐赠800万元成立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在顺德地区开展社区发展相关的公益项目。这样的话,钱归钱,公益项目交给专业团队做,两者相互配合。

做机制设计的时候还有一个考虑,即,一个真正的社区基金会,它需要动员和盘活社区资源一起做事情,如果所有项目资金都由某一个单一捐赠方解决了,这个社区基金会可能就会容易进入舒适区,没有吸纳社区资源的动力和能力,失去社区基金会独有的功能和价值,长久而言未必是件好事。而通过机制设计,虽然给社区基金会团队带来了一定的工作压力,但起到了预期的作用。目前看起来,“慈善信托+基金会”的模式,运作得还是比较稳健的。

以3亿元投入顺德区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的捐赠为例关于怎么使用这笔捐赠,在规划时也做了许多考量,包括什么样的工具更可能具有多元应用的空间,如何把控好资金使用的公益性质并服务于社会,以及在业务项目层面上的资助目标、标准、机制、周期、成效、风险等,最终想法从做一个专项基金过渡为成立一个基金会,营造氛围以推动青年人在顺德创业。

但顺德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的发展经历了很多起伏,包括基金会自身的定位、战略方向的变化、项目的选择,等等。期间尝试的项目,有资助青年创业者创业的“种子资助计划”和支持初创企业增长的“加速扶持计划”,也有为疫情期间在顺德地区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应急支援资金的“和衷共济计划”,经过几年的探索后,现在重新回到最初讨论的方向上面,担任提供基础设施的角色,通过运作一个孵化器平台,为有志于创业或是正处于创业初期的青年人,提供场地、课程、社群网络等各种资源。后续发展如何,还有待时间验证。

以上两笔,加上其他各种各样的捐赠,包含不同项目捐赠、参与广东省、佛山市及顺德地区的捐赠活动,以及捐给各级慈善会用于针对性研究和解决区域内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的,陆续加起来约计24亿元。

所以,和的慈善体系的规划和建设,是基于捐赠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在实践中发展逐渐清晰而形成的。其中,家族慈善事业的形式和工具,包含慈善信托、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专项基金等。这些并不是事先规划好的,注册机构不是目的,而是因为有了一个方向,想要做一件事情,然后产生了对资助的各种想象,发现可能某一种形式或工具是适合的,所以才选择它,比如注册一个基金会。当工作走到了这一步,形式就会生长出来。

为什么没有社会企业?这与捐赠人的偏好有关。捐赠人在内外部无数次强调,希望慈善事业与商业各自独立,不希望通过慈善事业谋求任何商业利益,这也成为基金会内部团队一直要去把握住的地方。所以基金会跟企业的关系,只能说是同伴关系,基金会从来没有为企业做任何事情,相反都是企业在支持基金会。

2.为什么会设计并使用“慈善信托 + 基金会”双轨模式来管理和使用慈善资金?

“慈善信托+基金会”双轨模式的做法,源自于2012年筹备注册基金会时,在提出方案的过程中,参考的国际基金会案例,主要是盖茨基金会的做法。

采用“慈善信托+基金会”双轨模式的原因很简单,希望在整体上建立可持续的机制,建设和推进和的慈善事业体系。其中,慈善信托解决钱的问题,确保资金永续,基金会解决项目的事情,推动慈善事业发展,两者是相互配合的关系

目前已经落地的是两单慈善信托,分别是顺德社区慈善信托、和园文化保育慈善信托,正在落地是股权慈善信托——和的慈善信托。

顺德社区慈善信托采用双受托人模式,运作落地相对比较简单,刚刚上面也已经有提到。

和园文化保育慈善信托金额较小,当时的考虑事项也比较简单,即,作为公益性的园林建筑,即使有门票售卖的收入,也最多能维持正常的年度运转,没有什么结余。但仿古建筑是要按照文物来进行修缮和维护的,未来这样一笔支出由谁承担呢?为了避免它成为任何一方的负担,在规划的时候就要考虑到留下一笔钱,用于维护项目存续。因此,设立慈善信托,把一笔捐赠资金作为种子基金放入其中,这样在未来需要的时候,可以使用这笔钱。

和的慈善信托尚未落地,它遇到的问题是,如果把美的控股的股权直接捐赠到慈善信托里面,就会涉及到股权过户,在性质上则视同交易,而不是公益捐赠,没有办法享受作为公益捐赠应有的税前扣除优惠政策。虽然股权捐赠以及设立慈善信托,在政策上是受鼓励的,但在实际上没有任何具体条款可以作为依照。这些年,基金会内部团队为此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参与课题研究,提交政策提案等等,但还没有找到一个适合的解决方案。现在慈善法在修订中,基金会内部团队也在继续寻找适用的折中方案,可能从委托人或受托人层面做调整,具体可行的做法目前还在讨论。

预料到这个想法没那么容易落地,所以建立了一个预案,采用虚拟隔离的方式,把每一年的分红先做了隔离,直接捐赠给和的基金会。目前在按照预案执行,截止到去年,捐赠总额是5.7亿元,这笔捐赠与和的慈善体系里的24亿元捐赠是分开的,不会混在一起。

对于某一笔捐赠是否需要设立一个慈善信托,取决于业务规划目标和客观实践需要。如投入顺德社区的捐赠,规划时目标比较清晰——要建立一种永续的支持方式,那么慈善信托正好适用,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对比而言,投入顺德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的捐赠,规划时并没有这样的预期,而给予广东韶关的捐赠,是在响应和参与广东省“630扶贫济困日”捐赠活动,很难采用慈善信托的方式;另外,时机也是个重要的因素,比如更早期,在2011年、2012年成立德耆基金会并实施善耆家园项目时,是真没想到过要用这种方式。

从捐赠人的角度看,由于每个人对慈善事业的期待不同,在对应的形式和工具选择上,没有办法一概而论。慈善信托只是解决了钱的归属问题,如果捐赠人有心并致力于做好慈善事业,还是需要把专业执行团队纳入考虑中,自己建立专业团队,或找到适合专业团队。因此,基金会内部团队要与捐赠人细聊他的具体想法,了解他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再看看项目所在地的政策环境是什么样的。重点是,最好让捐赠人弄明白自己的想法,想清楚一笔钱是捐出去就算完成了,还是希望用它去推动某一个事情的变化

3.如何管理并协调和的慈善体系中的不同组织、不同项目发挥协同效应?

作为捐赠方或资助方,和的基金会内部团队会派出人,根据不同角色的职责,参与到被资助机构不同层面的工作中,管理并推进项目发展。主要涉及到的角色有三类:

一是发起人身份。作为发起人,严格按照章程要求履职即可。

二是理事会代表身份。对于重大捐赠项目,和的基金会派出代表进入执行机构担任理事,参与业务项目相关的决策。作为理事,工作职责与被资助机构的章程、理事会职责等有关,每个机构不完全相同。

三是资助方身份。资助官员会根据和的基金会的项目管理要求,与被资助项目负责人进行对接,开展项目管理。当资助官员同时兼任被资助机构理事时,部分工作可能会与理事履职的内容重叠,这也是目前还在努力优化的部分。

以上的三种角色,有可能会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也因此在具体情境中,参与者会注意根据不同角色职责的要求开展工作

同时,为支持到不同组织和不同项目,和的基金会作为家族慈善事业的管理和运营平台,构建“FOCUS”支持模型,统筹并协调和的慈善体系中的各个机构,形成链接、协同发展

在这个模型中,和的基金会通过所资助的其他机构和项目,服务于B端或C端的社区和受益对象。但想要使捐赠发挥作用并具有成效,让大家的力量形成协同,还能有所创新,除了提供资金外,和的基金会还得构建协作机制,给予其他支持。

因此,和的基金会在内部建立“FOCUS”支持平台,以虚拟平台的方式,把和的慈善体系中不同机构的人聚在一起,推动大家就共同的兴趣点,进行交流、共同学习。目前,在朝向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目标下,做了许多尝试,包括:通过云盘把分散在不同机构、分门别类的知识经验收集起来,形成类似知识库的共享资源,当某个机构有需求的时候,可以查询并从中找到参考;采用实践社团这一组织形式,根据不同的岗位角色组建了三个实践社团,分别是秘书长实践社团、项目官员实践社团和财务官员实践社团,并通过共创会、主题会诊、内训三种不同的实践手法,促进不同机构的人在一起进行共创。等等。

另外,也会从财务、人力、业务等方面,为和的慈善体系中的各个机构提供运营支持。比如建立财务支持中心,通过财务信息和数据共享,分享资金保值增值渠道,使整个体系的公益慈善资源可以更高效地运用;建立IT共享服务中心,探索可以提升工作效率的信息化系统。

针对体系中的某一个机构,以顺德区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为例,作为发起人、理事及资助方,和的基金会会内部团队会派代表参与顺德区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的在战略、治理、资助项目管理三个层面上的工作;同时,通过“FOCUS”支持平台,为顺德区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提供发展和运营等方面的支持,协助它与和的慈善体系中的其他机构建立链接,协同发展。

【成员专享】战略参访简报所有内容仅限CDR成员浏览、学习,谢绝任何形式的公开转载、发布、传播。如您对参访机构的具体案例做法感兴趣,欢迎联系CDR同事交流。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