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 the_title(); ?>

【成员专享】CDR研讨 | 资助伦理——基金会如何做出好的资助

【成员专享】线上研讨实录所有内容仅限CDR成员浏览、学习,谢绝任何形式的公开转载、发布、传播。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行业中有许多关于技术方面的讨论,却很少谈到伦理。一旦提到伦理,大都会想到某种道德败坏的问题,其实这是个误解。伦理存在于方方面面,它不仅只涉及对错,还关于好坏,是人们内心希望实现的好的目的。因此,面对资助中的种种问题,基金会需要思及伦理,透过每一个具体事件,追问背后的目的和动机,思考什么样的资助是好的资助,什么样的公益是好的公益。

符合伦理的资助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给予资助的目标和动机,资助并非在泛泛地做好事,而是看到社会问题和需求所在,带着追求更美好状态的愿望,形成明确且可以指导行动的公益目标;二是基金会的使命,清晰的使命能够指导基金会工作,思考并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与其他人或组织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三是带给资助伙伴的行动指引,通过资助项目设计和资助对象选择等一系列工作规则,影响资助伙伴看见受益人的真正需求,带来有助于受益人自身发展的资助成效。

本期线上圆桌,CDR邀请到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教授贾西津老师,她将系统介绍资助伦理的框架和原则,引导伙伴们深挖公益行动背后的理念和价值,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和回答资助中的伦理问题。这是CDR第一次与伙伴们谈资助伦理,欢迎大家参与,一同探讨“什么是好的资助“,以及”基金会怎么做资助才会更好”。

现场PPT >> 点击下载

活动录屏及时间轴>>

 

00:00:00-00:03:56 开场介绍

00:00:00-00:03:56 主题分享:资助伦理——基金会如何做出好的资助

  • 00:03:56-00:21:57 什么是伦理问题
  • 00:03:56-00:21:57 资助伦理的框架
  • 00:21:57-00:36:05 三个具体伦理问题案例分析
    • 00:41:52-00:47:42 案例1:基金会A资助了某个科研项目,该项目成果(如专利产品或技术)可能会转化并产生经济利益,对方也表示愿意将部分收益通过捐赠给回基金会,因此双方在资助合同中通过补充条款做出约定,如果后续项目成果转化,第一轮转化收益的20%捐赠给基金会
    • 问题:
      1. 这笔“钱”能拿吗?如果能拿,怎么拿比较适合?
      2. 公益和商业,什么情况下必须区分,什么情况下可以并存?
    • 00:47:42-00:53:02 案例2:基金会A资助了某个贫困老人援助项目,为了向公众和捐赠人说明受益人的困境和服务成效,基金会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披露项目信息时,还会公开受助老人的个人信息和生活写实照片,然而这些个人信息和照片的使用并没有完全征得当事老人的同意,虽然项目工作人员曾经向老人提到过信息使用的事情,但是他们心里明白,一旦让老人看到自己的个人信息和照片被通过公开渠道被很多人看到,大部分老人是非常不乐意的。
    • 问题:
      1. 如何平衡信息披露和隐私保护的需求?
      2. 怎么兼顾捐赠人权利和受助人权利?
    • 00:53:02-00:58:58 案例3:基金会A曾经资助了社会服务机构W的某个项目,在结项时发现对方存在套取资金行为,虽然机构W按要求进行了财务整改,但其负责人不认为这是个严重错误,他说:“我们这样在是为机构攒钱,又不是在谋求个人利益,项目做得那么好,你们睁一只眼闭一只嘛。”因此,基金会A拒绝了对方的继续资助申请。但资助团队也有些困惑,一方面机构W的工作能力很强,拒绝对方申请的期限该是多长,两年、三年,还是永远关闭合作;另一方面机构W也向别的基金会递交了项目书,如果同行问起基金会A为什么不继续资助,自己该怎么跟他们说。
    • 问题:
      1. 对有违规行为的被资助方,什么情况下可以恢复资助?
      2. 此类问题上,当事基金会对同行或行业有告知义务吗?

10:00:34-10:32:40 现场互动问答:

  1. 今天讲资助伦理,公益宗旨、目的是放在受益人这一端。而之前看到筹款伦理,会特别强调“捐赠人优先”。贾老师怎么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2. 社会问题复杂,需要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有效改变,但很难有资方能够如此长时间回应问题,如何合理设定阶段资助目标?如果通过资助项目的方式解决问题,跨界跨部门的联动机制非常重要,要怎么做联动机制,有无相关案例?
  3. 以捐赠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是否会和资助伦理造成冲突,冲突发生时如何抉择(根据前面的分享是不是符合机构价值观是最重要的标准
  4. 关于这类“套捐污点”机构问题,在往年99公益日中大量存在。是否可以基于项目来看,而不是针对整个机构?针对“有收益可能 or 附条件 的捐赠/资助”这个情形,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 在伦理考虑方面,是否有所不同?
  5. 资助伦理是否/如何能够形成一种行业共识(类似基金会公开透明)?是否可以产生一个成文的东西?
  6. 当下探讨资助伦理,以公益目的(特定组织宗旨&受益人目的)为终极目标之外,是否也应该有一个行业视角(自身的行为会给行业带来什么形象)?除了资助型基金会,还要去影响谁,有什么合适的契机和渠道?
  7. 我们企业计划捐赠1100万给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我们认为是需要有一定的产出(研究论文),但是学院认为捐赠应该不带条件。我们对接受捐赠方有要求是可以的吗?
  8. 实际案例中,与合作伙伴有饭局(AA),但是期间不得不喝酒(特别是农村工作中),这是否会涉及到“资助伦理”?
  9. 作为兼具家族基金会和企业基金会特点的基金会,如何在公共价值、发起人意愿、企业诉求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 提问9文字回答:家族基金会的发起人作为单一捐赠方,独自享有捐赠人权利。所以在捐赠领域、捐赠模式、公益宗旨、价值观、组织战略等方面,拥有较大自主权和选择权。但捐赠人选择的边界和前提是,不能违背公益性;同时,捐赠人的视野和价值观会影响基金会发展,所以基金会也可以尽力帮助捐赠人更好理解公益。基金会和家族企业之间的关系,要避免基金会成为企业内设附属,尽量厘清各自的法律权责,可以在价值、战略、长远目标上协调,而避免短平快的直接兑付关系,还可以学习由基金会控股企业的模式(如宜家、上市前福特);背后仍然涉及财富观、价值观的问题,如捐赠人在此层面不清晰,会在运作层面增加很多张力。这也是行业值得倡导的层面,以改善行业生态。

1:32:40-1:35:23  总结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