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 the_title(); ?>

案例 | 从反家暴议题的推动,看民间力量如何影响社会变革

2021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发布《中国预防和应对性别暴力民间报告》。报告回溯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在预防和应对性别暴力领域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以及民间妇女组织为此做出的努力,同时基于当下仍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的方向。

中国25年间的反对性别暴力之路,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 拓展阶段:1990年代中期-2005:性别暴力的概念被逐步建立并得到传播,“性骚扰”“性侵害”“家庭暴力”等专业词汇取代, 国家、媒体和公众树立起了“性别暴力”和“妇女人权”的概念。
  • 加速阶段:2006-2015:国家进一步重视不同形式的性别暴力,更多反对性别暴力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出台,多机构干预家庭暴力模式得到进一步探索,反家庭暴力法通过。国际合作继续推进,民间力量更加多元而活跃,社会文化观念的敏感度进一步提升,民间妇女组织对相关事件的分析和呼吁,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体关注,使得典型案件和性别暴力的深层问题得到了探讨,成为推动文化和法律变革的契机。
  • 接力阶段:2016-2020年:国家继续出台法律和政策措施,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法律政策的实施成为新的关注点,《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首次纳入“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的性骚扰”。反家暴工作的重点转向法律的贯彻落实

2021年3月30日,CDR邀请冯媛老师来分享,在过去二十几年中社会组织如何推动反家暴这个社会议题。

  • 嘉宾介绍:冯媛,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共同发起人,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以研究、培训、倡导的工作手法,推动所有性别、尤其是妇女和女童都享有平等、免于暴力的社会。为平妇女权益机构官方网站  http://www.equality-beijing.org/
  • 拓展阅读CDR议题地图>> 反家暴>>

 

以下为冯媛老师分享内容。


《反家暴法》无疑是反家暴议题推动过程中里程碑的事件。阶段性的成果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有全球妇女运动的大背景,也有多方行动者的支持。整个推动过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今天,我们从社会组织在反家暴领域的行动策略,来看社会部门在社会变革推动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家庭暴力,是个“新议题”

家庭暴力,尤其是针对女性的暴力,存在了千百年。但它的概念被人们熟知、并被认为是需要回应的“社会问题”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社会用语当中都没有家庭暴力这个概念。尽管我国刑法一直有虐待遗弃家人这个罪名,但与家庭暴力的定义还不完全一样。

中国妇女能够建立这样的一个社会议程,推动“反家暴”的概念从无到有,离不开国际妇女运动的大背景。70年代,随着全球妇女运动的兴起,“家庭暴力”这一个千百年来无名的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到了80年代,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世界妇女大会,很多国家政府包括联合国都回应了这些议题,开始了全球性的法律改革。95年世妇会是反家暴议题全球推进的重要一步,也是性别议题进入中国、推动中国性别领域社会组织涌现的重要时机。依照联合国国际会议惯例,会议需要设置一个非政府组织的非论坛。这样的背景下,迎接世妇会,中国有几千名妇女加入全球3万多妇女社会组织行列。这些女性在之后的推进过程中又成了各种各样的种子。

当时我还在媒体做记者,对于这个非政府组织分论坛,国家给记者的规定就是发三篇稿子,开幕、闭幕、中间报道各一篇。但是当时记者们的热情十分高涨,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报道。这些媒体报道也让包括妇女权利、家庭暴力等很多概念得到了极大传播。

在反家暴问题的推动上,我们同时也把握几个重要理念基础:

  • 家庭暴力中的性别暴力,本质上是基于性别规范的,在性别制度下系统性的暴力主要受害者是妇女。
  • 同时它不管是发生在什么场合,不管是私人还是国家,施行或者容忍的,
  • 反对家庭暴力是国家的责任。有问题要找妇联,而不是回娘家。

 

社会组织自下而上推动反家暴议题的主要策略

国家层面的制度推动,需要多方配合。关键力量是体制内的行动者,民间力量更多是助力的作用。以下就和大家具体介绍在反家暴议题推动的进程中,民间力量(社会组织)都采取了哪些策略,如何助力政策推动。

 

我把社会组织的策略概括为9类,这9类策略基本上也是沿着一个时间线展开

社会组织策略1:构建法律政策框架

90年代之前基本上没有家庭暴力这个概念,媒体、政府、法律中都没有这个词,老百姓更不知道。我们就是从推动法律框架开始,一直到最后,民间也有了这种认识,最后上下自上而下,大家自下而上结合。

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反家暴的法律,这个问题不可能得到很好的重视。所以一开始就把构建一个专门的反家暴法作为一个推动的目标。

国家级立法从无到有并非易事,当时采取地方包围中央的策略。推动地方的法律政策建立,妇女组织、妇联是主力,同时反家暴网络也提供了很多专家支持和能力建设的机会。2015年全国法律出台之前,从2000年开始,湖南、四川等地省份的地方立法就纷纷出台。到2013-2014年的时候,全国31个省是自治区当中已经有29个有专门的法律或措施来应对反家暴。

社会组织策略2:实验多机构干预模式

法律推动,同步需要做的是一线要有成功的干预模式和经验。当时的主要举措,是依托反家暴网络,进行城乡多机构的干预试点。政府主导,不仅卫生部门,还有宣传部门等都要进来。这个干预模式后来得到了全国妇联推动的7部门文件的确认。2012年开始,联合国的项目又在四川、湖南和甘肃三个县进行这样的试点。这也是法律出台的重要基础。

社会组织策略3:提供新型服务,引发公共投入

由NGO提供创新型的社会服务,再撬动政府公共投入 – 这类服务包括热线、受暴者咨询服务、施暴者咨询服务、医疗健康、庇护服务、法律服务等。这些服务的目的,一来,为受害者搭建更友好、有效的求助渠道是回应问题的重要一环,同时也让议题呈现出来,以撬动公共资源,并进一步取得政策倡导的说服力。

社会组织策略4:为相关方提供能力建设

相关方包括服务者、公检法公职人员、律师、医护人员、社工、媒体等,当然也包括普通公众。能力建设一方面要提升这些专业人士对家暴问题的认识,让他们看到家暴,才能处理家暴,同时也是社会倡导的过承诺——把家暴话题变成一个公众话题

社会组织策略5:化全球为本地  

95年世妇会为我们引入了性格暴力、家庭暴力等概念,但如何把外来的概念融入老百姓的日常认知,就是倡导者要做的工作。大家熟知的包括:

  • 《阴道独白》等“阴道”系列剧,从2003年阴道独白在上海首演开始,在几十个校园并有众多发展和新创作版本;
  • 白丝带运动 针对男性的倡导网络:从2002的丝带小组,2013年成立白丝带网络,到2017年7月已发展到40个城市有服务站,2000多实名志愿者;

社会组织策略6:提升媒体意识,并通过媒体提升公众意识

我们从一开始就面向媒体工作者组织培训、工作坊等活动,讨论和制定媒体报道“对妇女的暴力”的专业指引;建立记者网络,定期聚会,探讨如何改善报道;为央视新闻调查《女子监区调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新闻栏目、影视剧的制作提供资料、信息和专业意见。

“家暴”这个词在93年可能还只是寥寥无几的媒体会用,94-95年因为世妇会的原因多了起来,再到2001年《婚姻法》修订的时候,连央视的经济半小时这样的主流节目都开始谈论这个话题了。媒体意识提升,才有可能带动公众意识的提升。这样的公共议题才逐渐被建构起来。

社会组织策略7:知识生产和工具开发

知识生产和工具开发包括对家暴问题的研究、调研、实操工作的方法工具等等。一方面,为反家暴领域的行动者提供了工具抓手,同时也帮助决策者更深刻的了解反家暴问题(为倡导提供重要素材)。当时仅仅是反家暴网络就出版了20-30本书籍、手册、还开发了app。

社会组织策略8:创意表达 放大声音

本土一些典型的倡议表达有:2012年情人节在北京前门大街的行为艺术“带血的婚纱”;父亲节给疯狂英语的李阳(家庭暴力时间当事人)送《非暴力沟通》;针对因受家暴迫害杀父被判死刑的案例,发起民间呼吁情愿法院不要核准死刑,等等。

社会组织策略9:最后的冲刺-自下而上广泛动员,多种呼声促使通过稿好于草案

针对反家暴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动各种社群,同时,走出“性别圈”,联合残障领域、艾滋病领域等不同领域的公益组织,把不同群体对于反家暴法草案的意见和建议梳理出来,形成提案,找到人大代表的资源去游说和表达我们的建议。

最后正式出台的《反家暴法》中,也能够看到民间力量努力的结果。比如,相对《意见征集稿》,最终版本将非婚姻和血缘关系的共同居住者也纳入了反家暴法的保护范围,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进步。

现在大家知道,连国家的政务人员处分条例里面,也都包括了对于有家暴情节人员的处分;在司法最显著的是“110从不管到要管”、再到有关行为要出告诫书到拘留甚至公诉,量刑方面也有了变化;公众的教育则是一直再潜移默化的进行。在这些努力下,从整个社会文化来看,“家暴”这个话题也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公共话题。虽然具体的行为识别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至少大家都有个共识是“家暴不对”。

 

总结:少数人的理念,推动社会观念推进和政策制度

从反家暴议题的推动,我们来看民间组织可以如何推动社会改变。首先,可能是最先有经验、有思考的那批人,有了对家庭暴力这个问题的认知,再像种子一样,把这样的理念和觉悟通过有策略的行动传播下去。以个人的行动、或者组成了集体、联盟,去改变我们的社会文化(包括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观念变化)、推进政策和改善制度(也就是刚才说的从立法到建立各种制度规范)、再到提供服务,通过这些角度,去实现我们的目标——减少家庭暴力和伤害,享有安全和平等。

我们也要看到,2015年《反家暴法》的出台,也只是目标中的一环。反家暴的问题的推动也并没有结束。立法之后,更重要的是政策的落地与执行。之前提到的,为平目前主要在做的,就是监测反家暴法的实施,我们每年都出至少一篇监测报告。今年我们会出系列的报告,已经发布了媒体信息专题报告和疫情中的反家暴专题报告。

这样的民间监测,也带动了社会更多的关注。我们第一年做监测的时候,没有几家媒体关注。而现在,每年快到反家暴法实施周年的时候,都有媒体主动联系我们要数据和观点,我们监测报告中的数据也被广泛引用,报告中暴露的新的问题也得到了媒体的进一步关注。

 

启示和思考

首先,反家暴议题的推动过程,让妇女权益相关议题的可见度有了非常大一个提升,同时倡导者内部也形成了很好的生态多样性,男女老少、不同群体都有。但同时,从社会认知度和接受度仍然有待提升,尤其是对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敏感化和污名化,以及倡导者内部的分歧和差异,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一些障碍。

第二,在推动反家暴议题的进程中,形成了不同社会议题行动者之间的链接。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会看到,其它很多领域中还是缺少性别视角、缺少妇女权利的倡导者,性别陈规、性别盲视和歧视还是存在。

第三,反家暴议题的推动离不开国际事件和国际倡导的进程。比如联合国世妇会之后会有每5年一次《北京行动纲领》的评估和回顾,再加上国际公约的机制(比如《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定期评估机制),以及一些国际场合的国际承诺等——这些国际倡导,一方面可以借此形成对国内议题的推动,但也有很多局限和不足。比如,(1)很多国家在国际会议上讲的都是漂亮的外交辞令,比较抽象,甚至会于国内实践背道而驰;(2)参与和转化国际倡导的门槛较高,比如资金的门槛、技术的门槛、语言的门槛(即使精通英语,很多性别议题或者内涵的专有名字和术语也会造成沟通和理解障碍),这些都影响到本土倡导者的参与。

 

关于反家暴 我们还要关注哪些问题

关于反家暴甚至性别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策略其实是教育。比如反家暴法、我国妇女发展纲要中都有规定,要在各级各类的教育加入性别平等和反家暴的相关教育。但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落实还有所欠缺。“教育”不是简单的说“不能家暴”。我们都知道在公共卫生领域里,有“三级预防”的思路,比如初级预防,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健康习惯,注意吃的健康、穿的健康、活动健康等;二级预防,就是有小病的时候赶快治,不要变成大病;三级预防,就是不管是小病大病,只要一病就赶快处理,以减少它后期恶化。

实际上在性别平等和反家暴领域,也是三级预防。反对家暴、反对性别暴力,最重要的初级预防就是平等意识的普及,人和人之间的平等、性别和性别之间的平等、相互尊重等等。我曾经看过英国警方的一个关于反对性别暴力的宣传片,他们做的很有意思,就是大家可能知道英国人喜欢喝茶,那么英国人他就拿喝茶做比喻,他就是说反对性别暴力,好比说当你要招待一位客人或者你要邀请别人跟你喝茶的时候,你先问你喝不喝茶,然后问你喝红茶绿茶还是别的什么茶,有咖啡因的还是没有咖啡因的,你要问完了以后才给人家茶;对于“性同意”是一样的道理,不管你和这个人是什么关系,你要和Ta发生性或者其它关联的时候,你要问Ta想不想要、想要什么样的、想要在什么情况下要——我理解这个就是预防。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说“男女平等”,也要努力去消解传统的性别规范,要强调尊重教育、互相倾听。我们目前不仅在政策上没有明确的指引,也缺乏具体实践。最近在国务院妇儿工委的推动下,广东及其它几个省开始在中小学尝试了,但还需要全面铺开。不仅是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

除了教育,刚才说的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里面,可能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司法、执法机构,尤其是公安机关。很多地方都有不错的尝试(比如万家无暴在湖北省的推动)。

性别平等和反家暴的议题推动肯定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家庭暴力,它在家庭和亲密关系当中,是人最本真最原始状态下流露的举动,它可能是最顽固的堡垒。所以我们看到,即使在性别平等做得很好、经济和教育水平也领先的国家,家暴仍然多发。反家暴一定是一个长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