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 the_title(); ?>

案例 | 万家无暴推动跨部门联动反家暴的实践尝试

2018年,沃启基金会出版《反家暴社会组织现状和需求报告》,在其中提到多部门联动是反家暴工作的有效策略,但是现实当中却受限于各种挑战,比如说公权部门的认知和动力比较弱,或者是合作过度地仰赖于官员个人等等。

受访的反家暴组织当中,大家也表示合作最为紧密的依次是社工机构、媒体、公益领域的法律服务机构,妇联是排在第4位,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相关的领域是排在第5位,人民法院政府的法律援助机构以及公安仅仅排在最后三位。但是在湖北监利市,万家无暴成功自下而上推动了“妇联+公安+社会组织+X”的多部门联动机制,并且影响推动了湖北成为国内第二个发布反家暴地方法规的省份。

2021年3月30日,我们邀请万飞老师来介绍万家无暴的行动经验。

  • 关于万家无暴:于2015年开始实施的反家暴专项服务项目,目前已经在3个省的16个地区推广复制。分享者万飞老师是项目创始人,目前是项目全职社工;万老师去年提前退休,此前做了30年的警察。
  • 拓展阅读CDR议题地图>> 反家暴>>

 

以下为万飞老师分享内容。


问题分析 – 家庭暴力的状症因源

家暴带给受害者的伤害是不言自明的,家暴致死、导致自杀或者他杀伤残,精神创伤以及由于精神创伤导致的疾病。家暴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然而,现实中,家暴问题并未被充分看到。

  • 对于家暴问题,我们尚缺乏更系统的统计收据。比如全国家暴的总数、每年报警多少、因家暴致死、致伤的有多少例?媒体可能有所报道,但议题内是缺乏这样的全国性数据的。
  • 受害人的这种求助的意愿比较弱。它发生在隐秘空间,大多要靠受害者主动求助才能够浮出水面。而大家不愿求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家暴支持系统的不完善。首先,公权部支持系统比较弱。比如在反家暴法出台之前,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很多都认为家暴是“家务事”,加上少有资源投入,公权部门对家暴问题的处置较为消极被动,而且缺乏配套的社会服务。同时,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妇联、公安、法院,各个环节都是相互脱离的。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受害人求助的门槛。

 

万家无暴核心策略:推动多部门联动,应对家暴问题

我们在尝试的,归纳起来搭大概是四点: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跨媒介。但更通俗的说法可能就是“哪缺补哪”:

 

万家无暴的核心就是推动跨部门联动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反家暴的相关方机构,妇联、公安、法院、社会组织、医疗机构等,都需要纳入进来。但这个联盟最核心的就是“三驾马车”:公安,妇联,社会组织。其中公安机关是重中之重。

我们做推广的时候和地方合作伙伴讲,无论模式再简化,公安机关不能少。各相关方的角色如下:

  • 妇联:资金支持、资源链接和背书
  • 公安机关:分享警情、发布反家暴细则、组织一线民警培训、推行书面化处置
  • 民政:建立庇护所、救护站
  • 法院:依法判离婚、下发人身保护令
  • 社会组织:评估受害者需求、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服务支持或转介。

在万家无暴的实践模式基本上是公安+社会组织双线并行:受害人向警方寻求帮助后,公安负责出警搜集证据,社会组织负责剩下的流程兜底。这样,受害人只要找到妇联或者公安,就能获得“一条龙”的综合支持,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自己一个一个部门去沟通求助。

现实中实施起来也有不少难点

  • 缺乏联动依据:目前国家层面并没有跨部门协同机制的统一政策,地方层面的跨部门推动更需要地方领导有开拓精神和行动意愿;
  • 容易受关键岗位人事变动影响:缺乏政策依据、较大程度依赖地方领导的推动,也就造成政府部门内部关键人事变动可能给项目带来的不确定性;
  • 职能部门顾虑:政府部门也会有自己的顾虑,比如警情互通如何保证信息的保密性;
  • 社会组织组织协调的能力与经验不足:体制内体制外的行动者,思维方式和考虑问题的角度都会有不同;这些更需要社会组织(倡导者)去换位思考,既要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实现多赢,又能依靠一定的沟通能力去了解各方需求、化解难题。

为确保联动机制可持续,万家无暴采取了以下关键举措:

  • 考虑相关方需求,实现多赢:
  • 打通信息壁垒:16年初的时候,我们建了一个家暴预警平台,非常简单,用微信群的方式实现了妇联、公安和蓝天下的信息共享。我们110只要接到家暴报警,马上就发到这个群里面,然后我们机构就会主动打电话去跟这些求助的人联系。
  • 制作沟通指南:支持社会组织更好的理解公安、妇联等关键相关方的需求,提出维护关系的策略方法与成功经验;同时也促进相关方之间(比如妇联与公安部门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形成书面的指南。
  • 争取资源支持:湖北监利市是农业大市,政府没有公共预算购买服务,我们就到外省找媒体、参加评奖,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
  • 重视传播倡导:动议题传播,间接促进相关部门对家暴问题的关注、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反家暴议题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需要不断的倡导、呼吁。提高自身传播能力是很重要的一课。
    • 央视,全国性报纸,各在网络平台,冬呱、三联周刊视频
    • 百度直播,百家号、腾讯新闻发动态,知乎写专栏
    • 视频点击3000万+
    • 直播参与190万+
    • 文章阅读3亿+

行动成效:提高回应家暴受害者的成效,成功推动联动机制的形成与政策完善

(1)直接为受害者提供服务支持

  • 直接提供救助服务:为3000多人提供综合服务,助200多人走出自杀
  • 向受害者发放救助金(小额支持)

(2)支持公安等部门更有效的回应、处置家暴案件

  • 推动家暴处置书面化(推动公安部门,将原先常规的“口头告知处理”改为以《告诫书》的形式进行书面处置,提升警戒作用):4省11人拿当地首份告诫书,1人拿到当地首份保护令;《告诫书》将家暴的复发率从口头警告的12%,有效降到1%。全国妇联专门调研监利市公安的书面处置方法,2021年两会全国妇联提案建议公安推行“书面化处置”。
  • 协助建立规范流程:协助地方公安机关规范组织流程,参与省、市、县级反家暴规范的起草,拍摄反家暴视频用于公安机关的培训;协助法院规范人身保护令的申请流程和要求
  • 成功推动联动机制
    • “联动,不需要不停的开会”:在监利市我们已经实现了比较常态化的跨部门联动,不需要大事小事开会,大多数情况直接电话、微信群沟通就可以高效应对。
    • 推动联动机制入法:湖北省的《反家暴条例》是国内第2个地方反家暴立法,我们成功推动了联动机制入法(全国首例),并间接带动其它省份借鉴推广。为跨部门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

(3)推动政府资源投入:推动监利市、湖北省针对反家暴的政府购买服务。湖北省从15年开始在反家暴领域会采购5-7个项目,今年更是增加到了十几个。

(4)促进政府部门的转变:以上可能很多是显性的、有形的成果。能实现这样的成果,背后还是源于我们通过大量的工作促成政府核心部门、尤其是公安部门的转变:

  • 观念转变:从原先认为“家暴是家务事”到认可“反家暴是法定职责”,并通过多年的实践看到了反家暴工作的效果,规范的处置回应可以有效遏制家暴问题。
  • 观念的转变最终落到了行动上:体现在(1)从口头处置到书面化处置的转变(2)从单打独斗到联合合作的转变。

回到万家无暴最初瞄准的社会问题:家暴受害者求助难,求助意愿低。万家无暴项目在监利、钱江、洪湖3个县级市直接提供服务,近年来该地区报警数连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家暴受害者对公安更加信任,选择不再忍耐。

 

反家暴领域目前的困难与挑战

(1)缺乏基础设施:软件和硬件均缺乏。比如,在民政的社会工作类别里,有妇女这一类,但没有反家暴这样的细分领域。

(2)缺乏基础研究: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关注家暴问题、研究中国家暴现状的学者、专业机构也很少,很多基础数据都是空缺的。缺乏一线研究,不利于公益组织针对性的回应问题,也更不利于我们去开展政府、政策的倡导工作。

(3)缺乏社会服务:目前在我国,专注反家暴的机构不到10家,具备专业能力的社工人才也不足。

(4)缺乏资源支持:从服务到基础设施的缺口,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资源投入。政府采购中很难看到反家暴的项目,公益基金会对反家暴议题的专项资金支持基本没有。

 

关于反家暴 我们还要关注哪些问题

首先,很关键的一点还是要推动政策落地。体制内的部门更多的是强调“创新”,创新的成果是出台政策文件,但执行的效果怎么样,有没有具体的细则 – 这个是需要民间力量去持续跟进的。

同时,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公众参与等各种策略,来慢慢的改变社会观念。这是需要长期努力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其实性别问题不仅是要转变男性的意识,男性和女性的意识都需要慢慢的去影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