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 the_title(); ?>

研究发布 | 流动儿童课外服务为什么重要、如何做得更好?

2019年末,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36亿,其中流动人口子女规模约为9870万人,占中国儿童总数的35.65%。这群儿童更多被人们熟知的是“留守儿童”,那些跟随父母进入城市“流动儿童”,却往往被人们忽略。

2018年,新公民计划与资助者圆桌论坛联合出品《流动儿童教育领域扫描报告》。今年,从流动儿童在城市的教育发展需求出发,并结合新近政策趋势,我们从流动儿童课外服务领域切入,进一步讨论公益组织如何更加有效的回应流动儿童需求,并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安全、有意义的课外时光:流动儿童课外服务为什么重要、如何做得更好》

2019年末,中国流动儿童规模3491万人,其中0-2岁幼儿437万人、3-5岁学前教育阶段625万人、6-11岁小学阶段1006万人、12-14岁初中阶段474万人。面对规模如此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识别最基础、最紧迫的共性需求,探索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以更加高效、经济的方式提高课外服务供给,是需要多方联合发力的核心方向。

本报告主要包含五个部分,前三部分分别从中国城镇化与流动人口子女现状、流动儿童的教育发展需求、公益课外服务对流动儿童的重要价值,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第四与第五部分,我们深度聚焦流动儿童现实需求,通过剖析6个流动儿童课外服务领域的实践案例,为同行呈现有效、可持续课外服务的行动要点以及在服务推广过程中的常见挑战与策略经验,并基于此,为一线行动者与资助方提出具体行动建议。

如果您是困境儿童、城乡发展等相关领域的资助方或一线行动者,并对流动儿童领域感兴趣,这份报告可以帮助您进一步理解流动儿童问题在我国城镇化背景中的价值定位、流动儿童群体的需求及发展趋势、以及课外服务对流动儿童群体的价值,并为您提供方向指引,助您更有效的采取行动。

如果您已经在关注流动儿童领域、尤其是流动儿童课外服务领域,这份报告将为您提供更为详尽的实践要点及案例模式,帮助您在行动中对标与参考,更加有效、有力的增加流动儿童课外服务供给。

欢迎点击“下载”按钮,阅览/下载报告全文;点击这里了解报告发布会实录


报告亮点

一、强调流动儿童议题的价值定位

城市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由此导致流动儿童在城市里入学、升学机会不足,学习、生活成本大幅增加,是阻碍孩子留在城市和父母在一起的核心原因。这些问题在个别超大城市则更为突显。

2019年末,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426.96万人,农村留守儿童1384.41万人。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一起”指数达到50.76%,仍然有近一半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不得不跟父母分离,继续在老家留守。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是中国城镇化背景下受人口流动影响儿童的两面。只有流动儿童在城市里可以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更好的生活环境,才能避免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离开父母身边,返乡成为留守儿童。也能够支持更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将在老家留守的孩子带到身边,跟父母团聚。

二、聚焦有效、可持续、宜推广的课外服务

“面向流动儿童群体的基础服务存在大量缺口、且缺口将长期存在”——在这一严峻问题面前,我们需要探索有效、可持续、宜推广的单点服务模式,并总结行动经验,输出给更多的公益组织和资助者。对应的,报告从单点服务推及服务推广过程中的共性挑战,重点聚焦“如何让1个服务点更加有效、可持续”。从流动儿童的现实需求出发,我们抓住服务定位、服务成本、服务资源三个关键点,提出行动建议:

  1. 找准服务定位:从流动儿童现实需求出发,优先基础服务的广泛供给,而不是局部的精细化服务。
  2. 关注服务成本:关注服务成本,尤其是从服务人数、服务覆盖率、服务频次等方面的项目产出来综合考量服务投入产出,以此指导服务策略优化。
  3. 优化服务资源:根据服务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做足资源规划,并设计合理的资源模型。适当通过服务收费、社群筹款、本地资源动员等方式提高服务的资源可持续性。

三、丰富的现实案例分析

报告选取了6个流动儿童课外服务典型案例,来呈现有效、可持续公益课外服务的行动要点。

  • 太阳花流动儿童社区教育项目(上海闵行区吴泾太阳花社区儿童服务中心)
  • 鸟巢阅读计划(鸟巢计划公益团队)
  • 安全号列车(深圳市龙岗区龙祥社工服务中心)
  • 火把社区(广州市小金雁社区公益服务中心)
  • 微澜图书馆(北京三知困难儿童救助服务中心·新公民计划)
  • 童萌亲子园(成都童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每个案例,除了给出服务目标、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规模与产出等基本信息,还各有侧重的探讨了以下问题,以期为更多同行提供参考,服务更多流动儿童:

  1. 案例如何回应自己的服务目标定位?
  2. 案例的投入产出如何,如何分析/看待这样的成本结果?
  3. 案例的核心服务策略是什么?将这个策略推广有哪些挑战?或者适用条件是什么?
  4. 案例的资源模型有什么特殊性?其背后的考虑有哪些?

四、为资助方提出切实建议
提高服务供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资助方有战略、有计划的让一线行动发挥更大的作用。资助方可以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从项目层面、组织层面、行业层面共同发力,让资助形成更加有效的合力。
  1. 项目层面:从流动儿童群体最紧迫的现实需求出发,注重基础服务的广泛覆盖;关注服务投入产出;认识到需求的长期存在,为一线组织提供持续、稳定的资助。
  2. 组织层面:注重组织发展资助,尤其是注重对一线工作人员的持续资助。
  3. 行业层面:更系统的支持课外服务供给,例如
    • 支持典型服务模式的梳理和行业推广;
    • 支持服务供给生态系统的逐步建立,尤其在服务渠道、一线服务机构数量等关键短板上发力。在公共资源缺口短期内难以缓解的情况下,在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动员本地资源,形成区域的资源循环和支持系统,可能是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关键所在。

附:报告完整目录

 

致谢:
感谢新公民计划、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为本报告的撰写及行业交流提供资金支持。
感谢广州市小金雁社区公益服务中心崔丽霞(跑跑),深圳市龙岗区龙祥社工服务中心翁欢琪,上海闵行区吴泾太阳花社区儿童服务中心刘伟伟,鸟巢阅读计划丁勇,成都童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毛磊,北京市西城区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林岳、吴以群,山东省社会创新发展与研究中心陈浩然、燕操,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黄励,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刘颖凝,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陈佳宁等公益同仁,在研究过程中的慷慨分享。同时,也感谢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刘玉照教授,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梁语刚、王英瑜,厦门湖里区童缘社会服务中心盛俊锋,福州信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张洁,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郑依菁、宋西桐,为报告修改提出的反馈建议。
本文有可下载内容,请登录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