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 the_title(); ?>

专访 | 财税专家胡绵鹏:重视事中财务监督,帮助资助伙伴规范运营

背景说明

在资助工作中,资助官员开展财务内控评估,对于基金会管控资助风险,提升资助的有效性,帮助合作伙伴及时了解自身财务健康问题,推动财务管理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今年CDR组建财务内控评估工具实践社团,邀请到四名资助官员参与研发工作,分别是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助理林泽菡、星巴克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资深社会影响力经理贺丹、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行政主管莫柳燕、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公益事业合作部高级专员彭涵,共同开发一个公益组织财务内控快速评估工具,分享给广泛的资助官员使用。

为制定有用且适用的财务快速评估工具,实践社团(CDR与资助官员们)一起采访资深财税专家,中国注册税务师、会计师,深圳市君合信财税服务机构总裁胡绵鹏,邀请他从个人经验角度分享公益组织财务评估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同时探讨资助机构如何帮助资助伙伴做好财务规范。供大家参考。

访谈记录

实践社团:一般情况下财务评估会从哪几个方面来判断公益组织的财务健康状况?

胡绵鹏主要有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我用“虚实结合”来形容它们。

“虚”主要指公益组织采用了什么样的会计制度来处理机构财务,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公益组织所遵循的国家会计制度,非营利组织应遵循的会计制度和企业应遵循的会计制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在评估中发现,部分公益组织采用企业会计制度作为财务处理的依据,因此编制出错误的财务报表,比如利润表,进而无法正确反映机构的财务状况;二是公益组织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公益组织应基于国家会计制度管理要求,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财务管理制度。这两个制度是公益组织非常重要的财务管理基础,它体现了机构管理层对财务的重视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机构管理层对财务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是机构管理层对财务的理解有所偏差。

“实”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公益组织的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即在日常工作中,财务制度是得到良好执行、有效落实还是形同虚设,我们在财务评估时非常关注这个方面的内容;二是财务中的业务成果呈现。即被资助机构如何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反映他们的业务成果。

实践社团: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及公益组织的会计管理制度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胡绵鹏:最根本的不一样,也是公益组织的本质特征,即不能分配。直接体现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公益组织不存在所谓的股东或者所有者权益科目,而统一为净资产。我们在给公益组织的会计讲课时,首先会灌输这样一种思维,作为公益组织的管理层,所管理的是一份社会公共资产,千万不能认为这个资产归谁所有。

实践社团:财务评估中一定会看哪些内容或指标?

胡绵鹏:一定会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一定会看制度。首先,从机构的会计凭证、账本、报表上来看机构是否按照法定要求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其次,在评估现场,会要求公益组织提供机构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了解它的范围、细则 执行可以较好判断其是否遵循了对应的会计制度并按法定要求执行制作凭证、账表等内容;然后,会翻查公益组织的会计凭证,以验证前面提到的会计制度是否得到良好执行、落实。

如前述,《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机构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公益组织财务规范的重要基石,有了这两项制度,公益组织的财务质量才有了基本保障。

第二个,一定会看公益组织的收支情况。作为资助官员,会希望资助伙伴有相关的项目经验,或具备未来持续运营的能力,需要在事前(资助前)的尽职调查中核查资助伙伴的收入及支出结构。

在收入方面,重点看收入来源的多样性,如果某个公益组织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则意味着一旦发生不可控的风险时,比如主要资助方不能继续资助时,会对机构产生很大的经营风险。所以我们需要评估公益组织的收入多样性,查阅其是否有来自于不同基金会的资助。如果某个公益组织曾获得很多基金会的资助,也开展过类似的项目活动,则判断该机构此前可能经历过很多的基金会尽职调查,并且获得了认可。

在支出方面,一般情况下我们审核项目是否独立核算,并查验公益组织是否基于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来处理项目资金,进一步判断该机构是否曾经开展过类似项目活动,以及被评估机构在公益生态圈中的位置。通常来说,在一个合格的财务报表中,项目支出应该分别列示,比如A基金会资助的A1项目,应作为独立并封闭的项目体现在财务信息系统中,该项目所有的支出,无论是物资购买还是直接发放款项,支出与收入相匹配,不与其他项目交叉。

第三个,一定会看公益组织的人员工资水平。这可能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一个地方。从财务的角度,我们认为公益组织也是一个经济体,它的人员应具有匹配的技能、市场和劳动力价格,这三者相互关联。很多公益组织机构在报送组织人员薪酬数据时,自称”我们的工资很低“。如果一个公益组织的工资水平低到非常不合常理,我们会要求对方进行合理的解释,而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那很有可能是该机构没有完整的记载实际支出。

在管理费用方面,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在评估中发现,有些公益组织没有管理费用,对方提到原因是“老板自掏腰包”,这种情况出现的还不少,如果严重来说,这属于虚假记载会计支出,本质上是没有把管理费用记载入账。可能从民众的角度会认为这样的公益组织是一个好机构,但是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它的性质与上市公司造假类似,如果没有账目来体现对应支出,那么很可能有一套账外账,我们也会认为它是在造假。

实践社团:在资助的不同阶段对公益组织做财务评估应各自侧重看哪些方面的内容?

胡绵鹏:在资助前对公益组织做财务评估,主要是对业务活动表中所反映的业务能力进行评估。想要了解一个公益组织是否活跃,我们主要看业务活动表,通过业务活动中的收支情况来做判断,如果一个公益组织收入多、支出多,则说明它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

在资助期间对公益组织做财务评估,主要是做财务监督。在资助项目执行过程中,选取某个时间节点进行财务评估,对资助伙伴的审批流程、项目支出做持续性关注。

从个人角度,在对公益组织做财务评估方面,我认为应该更侧重于事中的财务监督。因为到了项目后期验收时才发现问题,有的问题已经是不可逆的了。比如,我们遇到过的问题最严重的一次评估,某个公益组织获得五、六十万的项目资助,然后把其中80%的资金委托一家有限公司开展业务,表面上看合同、发票、资金手续都是完整并合规的,然而我们在评估时发现几个问题,首先,做为大额业务委托,选择委托方时没有进行招标和三方比价;其次,在追查时发现,该公益组织的法人代表和所委托企业的总经理是同一个人;再次,该公益组织无法提供所委托业务的业务痕迹资料。最后,我们也只能出具一个无法表示意见的报告,即对所审计项目资金支出不做任何确认。

因此,我们可以在资助期间持续性关注公益组织的财务状况,若发现问题,则纠正它的错误做法,以避免这个项目到了后期变成一个失败的项目。同时,如果能够在资助期间做财务监督,事后的验收可能相对来说就要简单得多。而有没有可能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流程,包括在财务方面对公益组织进行指导,我觉得可能是未来工作的着力点。

在资助后对公益组织做财务评估,主要是做财务验收。事后的验收也是很重要的,通常采用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财务审计的方式。

实践社团:对公益组织做财务评估时都要做哪些工作?

胡绵鹏:在进入现场前,我们会先通过网络查阅机构的公开资料,并进行基础资料整理,然后提前发送一份资料清单,告诉公益组织我们到现场时要看什么资料。

在财务评估现场,主要审核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计凭证中的支出审批流程,目的在于印证公益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该组织资金支出的授权是否执行到位;二是审核记账凭证后面的原始凭证,从报销人写的信息里了解项目执行痕迹留存情况。比起凭证的性质(发票还是收据),我们更关注公益组织在执行项目时的工作痕迹留存情况,构建业务活动场景来判断公益组织是如何执行业务的,比如一个培训项目,应该有学员通知、讲师邀请、签到等一系列原始凭证;三是要与公益组织进行沟通,这是很重要的工作,拿着凭证与相关的工作人员,包括财务、项目官员进行问询,沟通以印证我们所构建的场景与实际没有偏差,这项工作有利于在下结论时做专业的判断。

实践社团:公益组织普遍存在哪些财务问题以及如何判断这些问题?

胡绵鹏:一个公益组织的资产负债表,就像一个人的健康体检表,是从财务方面给公益组织做了一个画像。因此,我们主要看公益组织的资产负债表来判断它存在的财务问题,普遍会在以下五个方面反映出来。

第一个,看公益组织有没有资产。一个公益组织要承接业务,需要有资产或固定资产,资产负债表中能够反应出它的资产状况。但在实际评估中发现,很多公益组织的报表太过于干净,没有显示出匹配的固定资产,如果我们到实地核实它的资产时,可能会发现它有大量的电脑以及办公资产,但在报表里头是找不到的,所以他们有可能存在两套账的情况。

第二个,要看资产负债表中有没有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对比而言,企业如果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或者是亏损,它可以找股东融资,通过股东增加资本来抵御财务风险;但是公益组织没有股东,如果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则意味着它的运营可能非常困难,甚至无法运营。所以一旦出现资不抵债,其实是公益组织已经没有办法良好持续经营了,这属于重大风险。

第三个,要看公益组织的账上是否存在大量、长期的往来款,特别是其他应收账款(通常在资产项)。如果有大量、长期的其他应收账款,并且通过仔细分析,发现其中有一些往来款属于长期被挂账的情况,在公益组织中,则很可能存在有人挪用或者甚至侵占机构资产的情况。

第四个,要看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的结构。公益组织的净资产细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非限定性的净资产,另一类是限定性的净资产。在没有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如果一旦发现资产负债表中的非限定性净资产是一个负数,则有可能该公益组织挪用了捐赠人或者是资助人限定用途的资产,把它用在了其他方面。

第五个,看公益组织有没有通过大金额的购买服务来实现的业务活动。现实中,大部分的公益组织都是自己开展业务活动,如果某个公益组织出现大量、大额的单一采购,意味着该资金的存在风险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购买金额的比例超过75%,就非常可疑了。即使它的支出是合理的,但是它把项目工作转给第三方去实现,相当于是在做项目转包,这种情况下,当我们对公益伙伴的执行能力做判断时,就要打个折扣了,因为很多活都不是它自己干的。

实践社团:如何设置评估指标和对应分值?

胡绵鹏:我们分两个层次设置评估指标。第一个层次,我们会针对某些关键点设计控制项指标,作为对重大风险的控制项,如果违反了某个控制项,则可能否决整个项目财务执行情况,比如控制项一共5项,如果任一项出了问题,就不再进行第二层的评估。

如果通过了第一层的控制项评估,则进入第二个层次的评估。第二个层次,评估设计采用倒扣分的方式来进行评价。

实践社团:如何向公益组织做评估结果反馈?

胡绵鹏:根据被评估项目的资金规模的大小,一般是3到7天内,会给出评估结果的初稿。如果在评估中发现一些重大风险,会要求被评估的公益组织针对风险点进一步提供补充资料,或者做解释。随后再撰写评估报告二稿,然后发给被评估的公益组织,让他们对评估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在双方沟通之后进行定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要跟被评估的公益组织进行探讨。

如果发现有重大风险,在资助方委托的情况下,我们会先向资助方汇报,向资助方说明将如何与被评估的公益组织进行反馈,征求资助方意见后,再进行评估反馈。

实践社团:除了财务评估外,资助官员在财务方面还能做什么来帮助公益组织更好的发展?

胡绵鹏:基于促进资助伙伴共同发展的目的,可以在财务规范方面做一些支持,比如培训。基金会与资助伙伴之间的关系,不仅止是甲乙方这么简单,而是将资助伙伴当成基金会服务的延伸,一只很长的手,因此可以把资助伙伴组织起来,针对评估验收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做财务规范建设培训。

这样的财务规范支持可以扩展到资助伙伴的其他公益伙伴身上,我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在财务角度看来,如果你选取的资助伙伴特别不规范,其实就是你自己的不规范,因为你把钱交给它,它花得不明不白,其实就是你花得不明不白。

版权声明:本篇访谈版权归资助者圆桌论坛与胡绵鹏先生共同所有,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