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信息
公益行业正在经历飞速变化,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受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 先生撰写的《经营理论》一文的启发,洛克菲勒慈善咨询集团(Rockefeller Philanthropy Advisors)研发了一个新工具——慈善框架,并发布《慈善框架》报告。
2020年12月16日,洛克菲勒慈善咨询集团举办《慈善框架》中文版报告线上发布与研讨活动,指导中国资助机构的伙伴们如何理解慈善框架,以及如何使用慈善框架来对机构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调动现有资源和能力,应对当前面临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及其带来的挑战。资助者圆桌论坛整理核心内容分享给大家,也欢迎您在文末查看活动录屏回放。
本文将为公益同行分享该报告的核心要点。
慈善框架的作用
慈善框架是一个实用的分析、 规划和决策工具,资助机构每年可以像做“体检”一样来使用慈善框架,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梳理组织当前情况,从而:
- 看看正在做的事情中,哪些是行之有效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 回顾机构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调整战略目标和规划;
- 重新分配财务和非财务资源,以发挥最大影响力。
慈善框架的三个核心要素
慈善框架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章程、社会契约和运营模式。
1、章程
章程,即资助机构的业务范围、治理结构及决策方式。包含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则及惯例。
章程的六个要素分别是治理、决策、使命和目标、价值观、承诺、范围。
章程在某些方面反映了一个机构的创立故事。机构的创立故事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作为机构所有决策的参考。有些机构将章程视为一种授权,认为要永远服从创始人的原始设置,而另一些机构将章程视为一套目标,则认为它要随着时代变迁和领导更替而变化。
随着时间推移,机构创始人与机构现任CEO的关系发生变化,章程的延续性也可能会变化。可以将机构分成创始人领导型、委托管理型、创始人关联型、开放型4个类型:
通过查阅机构章程, 资助机构可以更好地评估其现有的业务形式是否符合机构创立的初衷。同时,也反过来思考,是否需要调整章程,以及该在哪里做调整。
资助机构可以从四个维度考量机构的章程,包括章程的清晰度、章程范围、机构的规则是成文还是不成文、章程与机构创建历史的关联度。这四个维度的表现为:

社会契约,即资助机构就期望创造的价值与社会所订立的隐性或明确协议。
社会契约定义了一个资助机构如何看待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如何选择表达这种角色,以及如何与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其他参与者互动,包括如何沟通,如何对待风险和责任等。
资助机构可以从六个维度分析机构所订立的社会契约的长期影响力。这六个维度包括受监督性、合理性、透明度、对社会的影响方向、独立性/相互依赖、对待风险的态度。具体如下:
运作模式,即资助机构使用资源的方式, 及战略执行所需的结构和系统。
了解成立初衷并确定机构的运作范围后, 资助机构必须建立相应的运作模式。同一个机构在不同的项目领域中,可能采用一种以上的运作模式。
一个机构的运作模式可以拆分为运作方式和运作能力两个部分。
运作方式指资助机构在资源获取、决策方式、行事风格、灵活性、项目规划、网络关系这六个方面的表现的方式如何。如下图所示:
这方式些并没有对错之分,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能够衍生出不同的运作模式。
想要拥有高质量的资源,资助机构需要了解自己在人才配置、声誉与影响、金融工具 (影响力投资, 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 项目资助等)、人脉网络、知识和战略洞察、项目管理这六个方面的能力如何。每个机构都需要具备这六个方面的能力,而应在多大程度上具备这些能力,则由运营方式决定。
作为一个全新的思考和分析工具,慈善框架在欧美基金会已有许多应用案例。《慈善框架》报告中列举了部分成功案例,帮助大家理解如何使用慈善框架。
(以下为2020年12月16日线上研讨与推介活动录屏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