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基金会,目标不同、风险承受程度不同,资助金额不同,资助周期不同,尽职调查的标准和流程也必定不一样。
以下九个动作,我们认为是比较通用的,它们能大大提高尽调判断的可靠性,建议大家采用。
一、先弄清楚自己想找什么样的组织
这是尽调最开端也是最重要的事项。如果没弄清楚,实际尽调时就会反复摇摆,耽误潜在伙伴的时间,也会损害基金会在伙伴心目中的形象。
资助机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确定资助标准:
1、梳理变革理论:基金会首先想清楚自己希望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自己要在什么范围内,和多少家伙伴合作,能给予哪些资金和非资金支持,然后再来定资助标准。
2、了解所在领域行动者的现状:有些基金会制定的目标和标准太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够了解行业现状导致的。基金会多走访了解所在领域内的行动者状况,有助于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标准。
3、定期复盘已有伙伴的表现:对于已经资助的机构,每年复盘它们的表现,总结优秀机构和问题机构的特征,思考如何改进资助标准和资助流程。
二、先谈意向再做尽调,降低潜在伙伴的成本
三、新伙伴一定要做实地尽调
实地尽调,能够看到很多现场环境信息,建立对人、对组织的直观感受。实地尽调还有利于建立人和人之间的链接,有助于在后续合作过程中建立信任。
虽然,有些资助金额过小,比如少于5万元,实地调研的成本显得比例较高,但我们仍然建议大多数基金会走出办公室,到项目所在地去做实地尽调。
四、安排两人以上做尽调
再有经验的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盲区。调整的最佳方式是安排2人以上做尽调。两个人相互分工、相互补充。
五、打电话给其它资助方
我们了解的大部分信息,都来自于潜在伙伴。很多信息是经过包装的。一些敏感性信息,不会写在书面上。
因此,我们需要一些第三方信息佐证,其中最方便的第三方,就是和这家机构有直接合作关系的其它基金会的资助官员。给他们打个电话,也许能有意料之外的发现。
六、保持好奇心,别着急做判断
做尽职调查必然要做判断,但在收集信息的时候,不要带着判断的心态去,要尽量保持好奇心,这样别人才愿意与你交谈,我们才能收集到尽量多的信息。过早做判断,经常信息不全,误判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因此,该收集信息的时候就收集信息,该判断的时候再对信息进行分析做综合判断。
七、为主观判断,寻找客观证据
尽调判断肯定有主观因素存在,很多时候我们也要相信我们的感受和直觉。但做分析和判断的时候,还是要尽量寻找客观的、真实的证据作为支撑,以减少主观猜测、主观想象的误导。
比如,我们如何判断对方机构负责人有很强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你用什么依据做判断?
八、撰写尽调报告
每次机构尽调结束后,最好要形成文字报告,用简洁清晰的文字,记录下你的观察和建议。
用文字把事实和推理梳理清楚,也是强迫我们判断条理化的过程。另外,随着我们写越来越多的尽调报告,也有利于留下工作档案和伙伴案例,有助于后续分析和改善资助流程。
此处附一份尽调报告的目录,供大家参考。
-
简述申请方概况 -
简述本次合作重点 -
简述尽职调查过程 -
资助建议(视资助者权限范围而定):资助与否;若资助,合作重点和管理注意事项;若不资助,有否其他跟进建议
-
详述申请方针对的社会问题、目标、策略等 -
根据资助标准呈现申请方的优势和风险 -
资助方对申请方的价值
九、给对方真实反馈
做完尽调,要拒绝别人的时候,尽量把真实的理由告诉对方,不要因为担心伤害对方,而挑选一些不相关的理由。如果你拒绝的理由不够真实,对方可能会找你申辩,说不定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当然,尽调反馈也能帮助对方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是对对方配合尽调支持基金会工作的一个应有的交代。当然,上述这些动作,无疑会增加机构的成本,但考虑到资助谁是基金会最重要的决定,对基金会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尽调上多花一份力气,相信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