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 the_title(); ?>

案例 | 联劝基金会如何做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是基金会在做出正式资助决定之前,对潜在伙伴的能力、潜力以及风险进行调查和判断的过程。

所有资助机构,都需要做尽职调查。通常情况下,尽调工作都是由资助官员进行。基金会管理层或评审委员会很少能投入精力对潜在伙伴做详尽考察,因此需要依赖资助官员提供信息。资助官员开展尽调过程的严谨程度,尽调报告撰写的完善程度,影响基金会资助决策的质量。

尽职调查有一些共同的原理和框架,但也不可套用一个模式。每家资助机构资助目标不同,风险承受程度不同,想寻找的资助对象也就不同。另外,每家资助机构的资助金额不同,资助周期不同,因此适合在尽调上投入的预算和时间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每家基金会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能投入多大资源,以此来设计尽调标准与尽调流程。

本次我们访谈了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公益事业合作部总监宋西桐女士,给大家分享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U积木计划的尽职调查案例。

关于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5A级)是上海第一家民间发起的资助型公募基金会,成立于2009年。基金会使命是“支持公益参与者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引领快乐自主有成效的公益慈善文化”,愿景是“让更多人,更快乐、更自主地参与公益,成为美好社会+1的力量。” 请进入微信公众号“联劝公益”了解更多基金会动态。

关于“U积木计划”:U积木计划旨在支持儿童领域民间公益机构提升专业能力,让0-18岁儿童健康成长、平等发展。U积木计划聚焦两个社会议题,一个是“长三角流动儿童专题资助”,另一是面向全国的“困境儿童专题资助”。一般每年每个方向资助8家机构左右,资助对象都是初创和发展期的公益组织。

U积木计划的资金来源于“一个鸡蛋的暴走”的公众筹款。

U积木计划和伙伴都会先合作一年,一年后若通过评估可持续资助,持续资助通常不超过3年。每年新申请资助资金通常不超过10万元支持一家伙伴。U积木计划自2012年发起以来,已经累计资助了199家公益机构,目前仍在合作的公益机构大约为145家。


 

以下是关于U积木计划与新伙伴合作的尽调流程和访谈内容:

CDR:第一轮意向书初筛主要看什么?

西桐:首先,会看申请机构的资质,是否符合联劝的资助范围,这包括机构注册实体、注册时间、年检报告、服务地域、服务领域、机构使命、愿景等内容。

接着,我们会看项目基本的问题分析和回应方案,联劝明确不资助物资类、助学类、个人救助类项目,这类项目会被筛掉。

这一轮初筛,我们只设置筛选条件,不设定筛选比例。长三角流动儿童议题的项目资助,由于确定了地理范围,每年提交意向书的机构在20-40家,进入第二轮的大概20家左右。全国困境儿童议题的项目资助,提交意向书的机构和项目多,虽然不符合资助条件的也多一些,但是由于申请的基数大,所以能够进入第二轮的数量也多一些。

 

CDR:第二轮电话尽调呢?

西桐:电话尽调重点关注五个方面。

1、机构及核心负责人背景。主要了解,机构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背景,他们为什么关注流动儿童/困境儿童,有什么个人联结,机构现有人员状况及其分工,有无来自服务群体的工作人员,机构理事会的状况及其分工等。

2、项目经验。主要了解,机构现有哪些项目,比较有特色的项目是什么,特色点是什么?机构是如何了解当地儿童的需求的,机构过往项目的效果状况,机构申请的项目与机构定位与发展的关系等。

3、当地儿童的现状。我们会向机构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了解当地儿童的状况,比如数量、居住分布、教育状况、家庭状况等。这方面,我们想看机构对儿童的了解程度,他们对儿童需求的看法,以及儿童需求那么多他们是怎么选择的,想怎么应对。

4、项目具体计划。项目针对的需求,项目的整体目标,项目活动与儿童需求的关系,与项目目标的关系,项目评估方式,服务人群如何参与项目,机构开展这类项目的优势和挑战是什么。

5、合作状况。当地有哪些其它做儿童服务的机构,服务的方式有何异同,机构与当地合作方的关系如何,比如学校、家庭、社区、儿童等。机构曾和哪些资助方合作过,比如我们的伙伴过去有些和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桥畔计划合作过,有些和乐施会合作过,这些信息有利于我们开展第三方尽调。

这是比较综述性的提纲。每家机构,我们还会事先看机构的公众号、网站、媒体报道等信息,再结合第一轮提交的项目意向书,去判断哪些是需要通过侧面了解的,哪些是需要通过电话了解的。

电话沟通,最少需要30分钟,最长大约一个半小时。

电话访谈,我们会筛选掉一些项目,比如有的机构讲不清楚自己的使命和定位,讲不清楚申请的项目与机构发展的关系;有的项目服务的地区,流动儿童或困境儿童的比例较低;有的项目,项目活动与问题分析、项目目标对不上。

电话访谈,我们也不设置筛选比例,而是控制通过量。如果最终某个议题(如长三角流动儿童),我们希望资助8家机构,那么我们就会保留大概12-14家机构,大概多出大约1/3的份额。

通过电话尽调的机构,我们会邀请他们撰写完整的项目书,并准备展开实地尽调。

 

CDR:实地尽调如何做?

西桐:第一轮项目意向书初筛,第二轮电话尽调,每个环节结束后,我们都会开内部复盘会,讨论每家机构的状况,合议谁进入下一轮,讨论下一步关注的重点。

实地尽调我们也是关注五个部分。这个时候,参考的框架就更加是大框架了。

1、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我们会到机构所在地、项目所在地去实地走访,这是为了保证,不管是机构的情况还是儿童的状况,都是联劝亲眼所见的。

2、机构的人员。因为和机构人员面对面交流,我们能够对团队氛围有所感受,比如团队是比较官僚的,还是创新的,是青春活泼的,还是务实的。我们会和机构不同的人交谈,了解他们对于儿童服务的实施思路,对申请联劝U积木资助的态度等等。有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机构负责人安排申请这个项目,特别想做,但项目负责人并不一定认同的情况。

3、项目的背景。这里包含和很多利益相关方的交谈。我们去实地前一定会和伙伴讲清楚,如果项目是在学校做,我们需要和学校的老师交谈,如果是在社区做,我们需要和社区方面的人交谈,我们也需要和儿童交谈,我们希望看学校、社区、儿童对这个项目的了解程度、配合程度、推动意愿等。

4、项目具体计划。当了解完这些背景之后,我们就开始聊项目的具体计划。虽然项目书已经写了,当面我们还是会问,机构目前开展项目的挑战、需求以及他们打算如何应对等等。我们会了解机构未来三年发展规划、项目的三年规划,了解项目在机构发展规划中的位置和作用。当我们聊到这些状况的时候,项目方可能会发现之前的考虑是不足的,也可能会和我们协商修改项目书。多谈一些,总会有更深入的收获。

5、资源整合状况。这一块的内容和电话尽调差不多,但实地还是会了解到更多情况。开展项目需要的资源,比如场地、人员经费等等方面,不同的资源怎么来,他们希望联劝资助哪些部分,现场讨论还是会有电话中不同的新发现。

现场活动要了解的内容很多,如果一个人负责多家机构的尽调,还是非常累的,我们一般都会安排2-3名同事同去,轮流负责,相互配合。

时间方面,如果是长三角地区,一家机构大约半天时间,如果是外地的困境儿童项目,距离比较远,就需要一天的时间。

不论资助金额大小,我们每家机构都会到现场实地,这是联劝的组织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对每一份善意,每一份善款负责,就必然会提出这个要求。

实地尽调基本上联劝项目团队都会参加,实地尽调回来,我们会开内部会议,讨论每一家机构的状况,讨论哪些可以进入第四轮。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机构不能进入第四轮公众评审会。

 

CDR:尽调的问题框架一般都比较抽象,我们怎么能做出较为客观的判断呢?

西桐:尽调其实很多地方都属于主观判断,但主观判断是放在一个具体的实际场景中的。我们去现场,现场就会有很多感受。

比如有的机构负责人侃侃而谈,但谈的内容不落地,我们去追问一些项目具体情况的话,他可能就谈不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一个判断,他不了解实际状况。

我们也要判断机构的气质能否与联劝合作,因为联劝的基因,是民间、是务实。这也需要我们对潜在伙伴的气质有感知。

每个项目,我们都有2-3位同事一起尽调,这也能补充各自视角的不足。

我觉得尽调问题抽象、主观判断都不构成问题。当我们走到实地、多问、多分析,感觉还是非常具体,也非常全面的。

 

CDR:第四轮公众评审会是什么情况?

西桐:联劝基金会是公募基金会,U积木计划的资金也都来自于“一个鸡蛋的暴走”的公众捐赠,我们在第四轮会邀请长期参与的捐赠人代表来做最终的评审。

第四轮公众评审会,我们实行无差额投票,也就是说,如果某个议题,我们可以支持8家机构,我们就会邀请8家机构做现场路演。

一般我们会邀请11到13位公众评委,他们都是一个鸡蛋的暴走的队员或者捐款人。我们还会邀请3位左右的专家评委,专家评委一般是儿童公益领域的专家。专家评委只有提问权,没有投票权。现场只有公众评委来投票,如果投票过半数,则项目通过。由于项目是我们经过3轮精选出来的,一般情况下,8个项目通常会全部通过,但也会出现1~2个项目没通过的情况。如果有些项目未能通过,资金就滚动到下一年资助。

现场评审一般进行一天,半天3-4个项目。每家机构通过PPT用20分钟演示项目,然后有20分钟,评委提问交流。

为了让公众评委更好地了解项目情况,我们会给评委准备项目尽调资料,每家机构一张纸,把我们对项目的调查写给评委。我们在这些材料中,只做事实描述,最终判断权在评委那。

我们做了那么多年公众评审,总结一句话,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看出来的问题也确实存在。我们提供给他们的内容也非常扎实,这样我们基金会与公众捐赠人的相互信赖也在增加。

 

CDR:整个尽调环节比较有挑战的部分是什么?

西桐:这个流程,我们做了很多年,整体都是比较顺畅的。资助官员刚开始做的时候,会觉得电话尽调是比较难的环节。虽然,我们有提纲,但实际操作时,还是考验资助官员的基本功力,要沟通的内容,沟通时要注意的技巧等等,而且第二轮有淘汰,这个决定比较责任重大,因此考验资助官员的判断力。

 

CDR:联劝如何培养资助官员的尽调能力?

西桐:一般都是一个老同事带新同事做尽调。在项目意向书筛选的时候,每个同事都得看,都要给意见,这个其实也是新同事学习的过程。如果意向书特别多,大家要做分工,也要确保每个项目书都有2位同事看过。

其次,我们在做项目尽调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内部讨论,每个阶段的目的,每个阶段的注意事项,每个项目的分析,这些讨论对同事能力提升很有帮助。时间久了,项目人员的能力自然会有提升。

另外,重要的环节都要写项目调查报告,资助部门的负责人会看每个项目的报告,同事之间也会相互看,如果觉得写得不清楚,一些关键的点没讲清楚,大家会相互问,相互反馈,这个过程也很有帮助。

尽调工作时没办法做到尽善尽美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多讨论、多反馈、多总结,可以让我们尽量做到查漏补缺,以及下一次做得更好。